第二百二十四章:奇兵(1 / 2)

秦將 起飛的東君 7340 字 9個月前

秦將第二百二十四章:奇兵

淮水。

與江水、河水、濟水並稱四瀆,是華夏之地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其水滔滔,河岸寬闊,無舟無楫,難以渡過。

“軍候,我已經讓人去砍伐竹子了,你莫非是想用這些竹子紮筏,讓吾等乘竹筏過河?”

涉間走過來,輕聲問道。

趙佗目光依舊眺望著河岸對麵的濕地。

良久,他才點了點頭,說道:“淮水雖然寬闊,但如今早過了汛期。入冬後,河中水量減少且水勢平緩,吾等用竹筏渡人,一定可以過去!”

趙佗聲音很堅定,因為這並非異想天開,而是他知道有過這樣成功的桉例。

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

兩千年後的那支紅色軍隊,曾在黔境的烏江遭遇過比這還要危險的情況。

烏江水湍急流淌,沒有船隻,沒有橋梁,甚至河的對岸還有敵人架著炮火居高臨下,虎視眈眈。

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那支軍隊就地取材,利用河岸邊輕便靈巧的竹子打造出一排排竹筏,然後冒著敵人的炮火,強渡烏江,最終成功的完成了戰略轉移。

這活生生的例子自小就印在趙佗心中,這也是他信誓旦旦,認為麾下五千人可以渡過淮水的原因。

淮水兩岸,皆有竹林生長,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淮水雖然比烏江寬闊,但因為冬季的緣故,水勢很平緩溫和,遠比水流湍急的烏江更適合乘筏子過河。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趙佗的對岸,沒有敵人用炮火阻截。

秦軍可以從容不迫的,哪怕多花上一些時間進行試錯,早晚都能全體渡過淮水。

冬季的淮水平緩流淌是天時;此處兩岸開闊,竹林生長是地利;沒有敵人阻擋,麾下士卒萬眾一心則是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秦軍三者占全,哪能過不了河。

在趙佗解釋下,涉間也聽得點頭。

涉間略微思索後說道:“那我等會兒就挑幾個會水性的來試試,先紮幾個竹筏,讓他們過河。等到了對岸,就讓他們去探查一下那邊的地勢。”

“嗯,這樣一來就更穩妥了,便依你所言。”

趙佗頷首,他看到此刻的涉間,神色疲憊,身上的衣甲上滿是泥漬汙穢,哪還有一點秦軍二五百主的威武模樣,倒像是個剛從泥地裡鑽出來的老農。

不僅是涉間,趙佗側首回望,見河岸附近,士卒們按照編製或是坐下休息,或是接受命令砍伐竹林。

沒有人交談,因為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滿是疲憊之色,他們一個個的臉黑如炭,衣服又臟又破,若不是手中都還握著武器,身上還穿著甲衣,恐怕說成幾千個難民叫花子也會有人相信。

幸好這是冬天,如果是烈日高懸的夏日,恐怕人人都會散發著一股臭氣。

“大家都辛苦了。”

趙佗輕輕一歎。

此番趕路數百裡,對這支軍隊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挑戰。因為他們同樣是孤軍深入,沒有後勤補給支援,每個人攜帶的糧食很有限,再加上又處於冬季,萬物凋零,林中果蔬稀少。

糧食必須節省食用,所以每一人的軍糧都得精打細算,混合著那些楚人向導指出來的可食用的野菜根莖,熬成稀米粥才敢下肚。

路上最讓士卒們高興的,就是遇到楚人村落和鄉邑。趙佗雖然不會屠村滅口,但也不會在這種時候存婦人之仁,該搶的時候就要搶!

搶糧米,搶果蔬肉食,甚至搶楚人的衣服布匹,一切都為了保障士卒的所需。

但這條路線上,沒有大型的楚人城邑,村落也不是特彆多,再加上秦軍足有近五千人,搶來的終歸吃不了多久。幾百裡路走下來,大多數士卒還是嘴巴裡直吞清口水,肚子裡咕咕叫。

不過相比於走此條路的好處,這一點苦難就算不了什麼。

趙佗率軍南下,沿淮河北岸而行,好處有很多,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他直接跳出了楚軍的包圍圈。

在趙佗的猜測中,如今的楚軍除了一部分在項城死守之外,另外一部分應該就在楚國腹地,在李信的必經之路上埋伏著,就等著李信一頭撞進去,然後殺他一個片甲不留。

那條路不說必死,但絕對是九死一生,楚軍主力以有心算無心,滿腦子隻想著突襲壽春的李信絕對會遭遇慘敗。

趙佗若是跟著李信,麾下五千人不說全滅,恐怕也要被楚人乾掉大部分。連他自己也有性命之危。

而如今趙佗所走的這條淮水北岸道路,基本遇不到什麼敵人。因為楚軍的視線全都被馳騁於淮北的李信所吸引,兵力全都向著李信那邊而去,反倒讓淮水一線空虛無比,就如趙佗之前攻破的新蔡一般,一座城邑區區兩三百人守城,沒啥防禦力。

當然,趙佗也很注意信息的保密,軍中除了涉間、黑臀等高級軍吏外,普通士卒根本不知道他們此行往哪裡去,對外的宣稱也是順著淮水,一路繞道前往胡邑。

如此一來的好處,就是趙佗此行的真實目的很難被人看出來,就算有路上遇到的楚人逃出去,向楚軍提到這支軍隊的動向,也隻會說是在淮北遊蕩,根本不會有人能猜到這支沒有舟師支援的部隊,會想著渡過寬闊的淮水。

無舟無楫,拿什麼渡淮?

“渡淮!”

趙佗靜靜看著淮水流淌的方向。

就在這條淮水下遊,不到百裡遠的地方,楚國的都城壽春就在那裡。

圍魏救趙。

攻其所必救!

這就是當年伐魏之前,趙佗前往頻陽詢問王翦,如果我軍戰場失利,被楚軍尾隨追擊,如何挽救,減少損失的方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