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中微子通訊技術
開了場小型內部會議,安置好這些參與研發磁極化子·電磁護盾技術的科研人員後,時間差不多了,徐川也順勢宣布了散會。
“今天的會議暫時就先到這裡了,明院士和李開暢先留一下,其他人可以離開了。”
聞言,其他研究員紛紛起身離開,最後一個出去的人還貼心的合上了會議室的大門。
其他人離開,明承弼院士和李開暢研究員看向了徐川,有些好奇有什麼事兒。
徐川示意道:“稍等一下。”
很快,會議室的大門重新被推開,助理沈思懿抱著一疊文件快步走了進來。
緊隨其後,陸陸續續的有信息研究所那邊的高管和研究員走了進來。
等待了約莫五分鐘左右的時間,不大的會議室中重新落座了開會的人員。
在助理沈思懿將會議報告文件發下去後,徐川敲了敲桌子開口道:“正式開會前,大家先花點時間看看報告文件,看完後我們再來討論。”
聽到這話,會議室中的其他人迅速的拾起了擺放在自己麵前的報告文件,翻閱了起來。
入目,報告文件上的標題就驚訝到了所有人。
《中微子通訊技術可行性調研報告》
看著麵前這群人臉上驚訝、詫異的神色,徐川隻是淡淡的笑了笑,端起桌上的水杯抿了一口。
中微子通訊技術,這並不是他一時興起的研究,而是在很早之前就有過考慮和相關準備的。
正如前十分鐘才散去的會議上討論的內容一般,等離子體·電磁偏轉護盾對於電磁通訊信息的屏蔽範圍是全方麵的。
隻要是電磁信號,無論是哪一個波段,在等離子體·電磁偏轉護盾麵都逃不過被攔截的命運。
而護盾技術無論是應用於深空遠航,還是航空母艦等軍事領域,無線通訊手段都是離不開的。
或許在平常時期,應用了護盾技術的航天飛機和航空母艦可以短暫的關停等離子體·電磁偏轉護盾來保持通訊。
但當麵對需要防護的情況下,黑障一般的屏蔽區攔截的可不僅僅是敵方的攻擊,還有自己的通訊。
麵對這種情況,研發出一套能夠適應護盾技術的通訊技術,毫無疑問是必須的。
一開始的時候,徐川更多考慮的是量子通訊技術。
不是那種利用量子偏振態作密鑰分發的‘量子通信工程’,而是真正的利用量子糾纏作為基礎核心的量子通訊技術。
但在搜集了相關的論文資料和技術報告後,他果斷的放棄了這項技術,轉而將目光投向了中微子通訊。
無他,前者實在是太難了。
真正的量子通訊技術,和目前各國所有已建或在建的‘量子通信工程’根本不是同一種東西。
彆看目前無論是華國也好,還是米國也罷,都時不時會發布一些和量子通信技術相關的研究進展報告,在網絡上掀起討論的浪潮。
但實際上,目前所有已建或在建的量子通信工程根本就不是一種新的通信技術。
而這種‘量子通信工程’也不是保證通信安全的獨立完整的新的密碼係統,與量子糾纏更是毫無關係。
它隻是利用量子偏振態作密鑰分發的一種硬件技術,是對稱密碼係統中可有可無的一個小配角,簡稱“量子密鑰分發”技術(qkd)。
即便是如此,這種量子通信工程依舊要麵對重重困難。
比如京滬量子乾線中存在著極低的成碼率、無法與傳統的互聯網兼容、極不安全的可信中繼站等等各種問題。
這還僅僅是基於量子偏振態理論而研發的一種量子技術,難度就如此之巨大了,更彆提真正的量子通訊技術了。
徐川估計,這玩意恐怕等他都入土都搞不出來。
至少以現在的科技手段來說,的確沒什麼辦法。
所以他才將主意打到了其他的通信手段上,比如中微子通信、激光通信、極低頻通信等等。
在審視過這些對應技術與相關的通信手段後,他最終將目光鎖定在了中微子通信上。
所謂的中微子通信,就是利用中微子運載信息的一種通信方式。
而對於這一技術,最核心最基礎的一條,那就是中微子本身的超強穿透性質。
儘管它和質子、電子等其他粒子一樣,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
但它的質量很輕,連電子的萬分之一都抵不上,而且呈現電中性;與其他粒子之間隻存在微弱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電磁力的作用。
它可以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那樣,神不知、鬼不覺地鑽入地下,連碩大的地球也不在話下,可以把地球穿個透。
而且由於中微子與其他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之間相互作用力很弱,因而它在行進過程中的能量損耗也甚微。
如果設想讓它沿地球直徑穿越地球,其能量損耗隻有一百億分之一。
這一點,可以說近乎完美的適應等離子體·電磁偏轉護盾。
它的高穿透力,理論上來說,是可以穿透這個能屏蔽所有帶電粒子的護盾的。
此外,相對比量子通訊來說,中微子通訊的理論基礎更加的紮實,也更有可能實現,而不是漂浮在天空之上。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實驗室中進行的中微子通訊實驗就成功過。
但時至今日,這項技術仍然還處於實驗室中,可見其遇到的困難到底有多大。
不過相對比量子通信來說,中微子通訊仍然是目前來說更有可能實現的技術。
會議室中,參會的研究人員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自然懂得什麼叫做不浪費時間。
儘管對於今天會議上討論的內容都相當的驚訝詫異,但他們仍然都控製住了這份情緒,快速的以最理智的狀態將發放到他們手中的報告文件看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