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地球上,要想搬運一顆直徑一公裡的隕石,以目前人類的科技來說這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因為它實在是太重了。
哪怕是最普通的基岩隕石,實心狀態下,其質量也高達至少五千億噸以上。
不過如果是在太空中,想要運送這種級彆的隕石,儘管難度大了一點,但方法還是有的。
早在2015年的時候,米國NASA宇航局就曾公開過一項名為“小行星重定向任務”的計劃。
即利用無人航天器從一顆較大的小行星表麵采集一塊巨石,然後將其挪至月球附近供宇航員采樣研究。
雖然說這次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務最終被NASA宇航局放棄,但它卻設計了完整的“捕星”方案,並且規劃了需要花費的費用。
第一種則是如上述所說的在一顆較大的小行星表麵采集一塊巨石。
而第二種方案則是整體捕捉一顆小行星,預算為12.5億美元。
當時NASA的副局長羅伯特·萊特富特當天在媒體發布會表示,NASA航天局將於2019年決定選擇哪顆小行星為目標,2020年12月發射無人航天器,2025年做到將小行星拖拽到月球或地球的軌道附近,並讓它保持相對穩定的軌道運行。
對於NASA宇航局來說,‘小行星重定向任務’不僅是為了測試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的防禦技術,還將開啟太空飛行的新時代,並檢驗新設計的宇航服在深太空環境中的性能。
理論上來說,這是一項非常具有‘未來性’和‘價值’的任務。
不過隨著2015年後米國經濟的持續低迷,以及受到華國崛起的影響,這項計劃最終沒能夠實施。
但這也從側麵印證了徐川所提出的捕獲隕石和小行星,用以撞擊火星製造磁場和大氣,至少在抓獲小行星方麵是完全可行的。
目光落在茶幾上的報告文件上,徐川向前傾身撿了起來,翻了文件,笑著解釋道。
“捕獲一顆小行星,並且將其運送到火星軌道上空這並不困難。至少對於我構思中的撞擊火星的要求來說完全可以做到。”
說著,他看向坐在對麵的常華祥院士,笑著開口問道:“不知道常老您有沒有看過一部名為‘流浪地球’的電影。”
聽到這個問題,常華祥瞬間就反應了過來,有些訝異的問道:“你準備參考電影中的設定,建造那種體型龐大的行星發動機來推動操控隕石或小行星?”
徐川輕輕的點了點頭,笑道:“理論上來說,這的確是可行的方案之一。”
“雖然說用行星發動機來推動地球前往比鄰星這種想法不可能做到,即便是發動機具有強大的推力,地球的地殼不可能承受住如此誇張的推力。”
“但如果是運用在小質量的隕石或小行星上,卻是完全可行的。”
“小型化的聚變堆,完全足夠當做推動隕石運動偏離軌道的能源核心。理論上來說,隻需要就算好軌道,讓小行星帶中的隕石偏離隕石帶朝著火星飛去完全是可行的。”
“而且從技術角度上來考慮,這並不是很難。”
“唯一的難題就是如何刹車。”
“畢竟每一顆目標隕石和小行星都以極高的速度在宇宙太空中運動,考慮到它本身的速度、質量等各方麵的問題,將它們恰到好處的‘相對刹停’在接近火星的太空中是一件需要精確計算的事情。”
沙發上,常華祥院士認真的思考了一下,道:“按照這種說法,搬運質量合適的隕石或小行星的確是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不過要實現它,難度可能會超出你的想象。”
“首先要從小行星帶中挑選出大小、質量、性質都相對穩定合適的隕石或小行星難度就很大了。”
“彆看小行星帶是隕石密集區域,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和隕石,但實際上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以目前的探測技術,要想精確的找到需要的小行星難度很大。”
“尤其是用於火星改造的小行星,對本身的性質要求更高。”
微微停頓了一下,他看向徐川,皺著眉頭問道。
“另外,你準備如何在這些小行星上進行施工?”
“處於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不僅都在高速運動中,而且很多都具有自轉行為。”
“這些處於運動與自轉狀態中的小行星狀態極不穩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乾擾失去控製。”
“與此同時,小行星上的環境極其惡劣,施工難度比月球還高。”
“如果是想要在上麵部署推動器,恐怕難度更大。”
徐川笑了笑,道:“探測的問題其實挺好解決的,現在的天文學望遠鏡足夠對這些小行星勘探了。”
“國際天文學會那邊的小行星編號數據資料可以進行篩選,從中挑選出一批相對合適S·矽酸鹽型小行星和M·金屬型小行星可以當做第一批考察的對象。”
“後續我會安排下蜀航天基地這邊發射一批探測器,前往小行星帶進行近距離的考察,以更加詳細的了解這些目標。”
“至於如何施工.”
“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我的想法是發展智能機器人。”
思忖了一下,徐川繼續說道:“相對比宇航員來說,在太空中智能機器人更具備優勢。”
“它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將自己固定在小行星上,且在施工過程中不受外界影響。”
“另外,如果考慮到施工的高難度,可以考慮組合建造。”
“通過在地球或者月球上先伸長出需要的推進發動機,組裝成類似於積木的拚接零件,通過航天飛機直接運送到小行星帶,再組裝起來。”
“相對比傳統的建造方式來說,這種施工方案更容易,且無重力的太空環境也能夠進行大規模的零件運送拚裝。”
“整體來說,難度雖然較大,但並不是完全做不到。”
事實上,除了自主智能機器人外,他還有一個選擇。
那就是徐曉那邊正在研究的虛擬現實技術。
通過遠程控製的方式,由工程人員在環境更加穩定的航天飛機上操控小行星上的機械設備。
不過這個選項並不在徐川一開始的規劃中。
一方麵是虛擬現實技術目前來說還做不到這種技術,距離完全傳到腦電波實時操控複雜的機械設備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另一方麵則是太空長久施工會對工程人員和宇航員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