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手搓常溫超導材料?(2 / 2)

但是如果放到大氣層內的話

毫不誇張的說,它連將一個雞蛋送上太空的能力都沒有。

誰也不懷疑在可控核聚變技術實現後的未來,電磁力航天發動機的潛力。

但現在,哪怕是作為‘可控核聚變之父’的他,也為此頭疼不已。

哪怕他能想辦法儘力的去縮小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者說使用小型化的裂變堆,然後配合磁流體發電機組將其硬塞到航天器上麵,但電磁力航天發動機推力太弱,依舊是個巨大的麻煩。

“或許,在這方麵我該參考一下航天領域專家的意見,畢竟我不是專業領域的人員。”

將腦海中的一些想法記錄下來後,徐川準備過段時間去找一下航天那邊的專家,看看能否實現大功率的電磁力航天發動機係統。

至於化石燃料推進的方式,目前反正已經被他拋到了考慮範圍之外去了。

畢竟化學燃料火箭如今已經走到了儘頭,再想要大幅度地提升比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如果大推力的電磁力航天發動機技術,以及高能量密度的供電設備真的能夠實現的話,以電推技術在比衝上的優勢,完全具備取代化石燃料火箭的潛力。

更關鍵,還在於續航。

如果使用核聚變給航天器供能的話,除了能在地表與太空往返後,航天器會具有前往月球、火星等遠方的能力。

甚至,在充足的能源供應下,航天器的速度能提升數倍,極大的縮短往返月球與火星需要的時間。

將腦海中的一些想法記錄下來後,徐川點開了瀏覽器,搜索瀏覽著最近兩年科學界發生的一些事情。

主持棲霞山可控核聚變工程兩年多的時間,他都快脫離數學物理界了。

儘管依舊和一些以前的熟人有著陸陸續續的聯係,但數學界和物理界這兩年有沒有額外發生什麼事情,他還真不是很清楚。

正翻閱著過去兩年數學物理界的一些事件,一條Arxiv的及時推送映入了他的眼簾中。

【第一個室溫常壓超導體!】

看到右下角的彈框,徐川很明顯的愣了一下。

室溫超導材料?

什麼情況?

右手迅速滑動了一下鼠標,他點開了arxiv的推送,進入了這條鏈接。

“摘要:第一個室溫常壓超導體,蘇貝·李,金智勳,權永雲。”

“我們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了室溫超導體(Tc≥400k,127c)在環境壓力下用改性的鉛磷灰石(KL-66)結構工作。KL-66的超導性是通過臨界溫度(Tc)、零電阻率、臨界電流(Ic),臨界磁場(Hc),還有邁斯納效應。KL-66的超導性源於輕微的體積收縮(0.48 %)引起的微小結構畸變,而不是溫度、壓力等外界因素。”

“其收縮是由銅引起的2+鉛的替代2+(2)磷酸鉛絕緣網絡中的離子,並產生應力。它同時轉移到圓柱的Pb(1 ),導致圓柱界麵的變形,這在界麵中產生超導量子阱(sqw)。熱容結果表明新模型適用於解釋KL-66的超導電性。”

“KL-66的獨特結構允許在界麵中保持微小的扭曲結構,這是KL-66在室溫和環境壓力下保持並表現出超導性的最重要因素”

由arxiv提供的簡短摘要迅速在徐川眼中過了一遍,與此同時,對應的論文也已經下載了完成。

迫不及待的,他迅速點開了下載下來的論文。

室溫超導?

上輩子也沒聽說過南韓有這方麵的突出研究啊,怎麼突然就冒出來了這個?

帶著心中濃重的疑惑,徐川迅速將整篇論文瀏覽了一遍。

然而在看完論文後,他眼神中帶著的,隻有大寫的兩個‘離譜’。

無他。

隻因為這種KL-66常溫超導材料的合成方式,簡直刷新了他的認知。

第一步,通過化學反應合成黃鉛礦。將氧化鉛和硫酸鉛粉末以各50%的比例在陶瓷坩堝中均勻混合。將混合粉末在有空氣存在的環境下,在725攝氏度的爐子中加熱24小時。在加熱過程中,混合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黃鉛礦。

第二步,合成磷化亞銅晶體。將銅和磷粉末按照比例在坩堝中混合。將混合粉末密封在每克20厘米的晶閘管中,真空度為10的-3次方托。將含有混合粉末的密封管在550攝氏度的爐子中加熱4時,在此過程中,混合物發生反應並形成磷化亞銅晶體。

第三步,將黃鉛礦和磷化亞銅晶體研磨成粉末,並在坩堝中混合,然後密封入晶閘管中,真空度為10的-3次方托。將裝有混合粉末的密封管在925攝氏度的爐子中加熱5-20小時。在此過程中,硫酸鉛中的硫元素在反應過程中蒸發了,混合物發生反應並轉化為最終材料,KL-66。

三個步驟,合成過程異常的簡單的不說,原材料也隨處可見。

按照論文上給出的方法和步驟,這種新材料的合成方式,毫無疑問類似於‘手搓’。

沒錯,真正意義上的手搓都能搓出來。

如果這種方式真能合成室溫超導材料,那麼就連他都會忍不住會懷疑,人類以前在材料這一領域點的科技樹,是不是全他麼點歪了。

這種超導材料的合成方式,以及材料,都有些太過於‘廉價’了。

當然,徐川也沒有第一時間就否認這種名為KL-66的室溫超導材料是假的。

不管它的合成過程到底有多麼的離譜,不管它的合成過程到底有多麼的簡陋,要對它去證實或者證否,都需要經過嚴謹且多次的實驗才能做到。

而且老實說,在材料這一領域,這種類似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發生。

畢竟靠著一根膠帶,就能粘出世界上最全能的材料‘石墨烯’,進而拿到諾貝爾獎,也是曆史上真實出現過的事情。

這種事情,說出去彆人都隻會覺得這怕是哪個不懂科學的狗作者寫的。

畢竟著實有點太離譜了。

而南韓這種KL-66材料也一樣,彆看它看起來合成過程著實有點離譜和簡陋,但在材料這一領域中,也不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有時候,說不定你弄一個運氣好到爆棚,對於材料一竅不通的‘錦鯉’放到項目組中,說不定還能給你帶來好運,眨眼間就給伱搞出某種能讓你後半生衣食無憂的新材料。

材料,這大概是一個拋開經驗外,全是歐皇的領域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