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世界大戰(1 / 2)

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的首都和經濟的中心,被奧匈帝國占據。

雖然有機甲核心技術的出現,延緩了本該開始的戰爭,但矛盾並沒有因此而消失,隻是被延緩了。

在世界進入十九世紀後,世界進入了殖民時代,當初亞瑟給歐洲帶來的隻是共和製,消滅的是貴族,但卻未曾,或者說不可能在那時候消滅資本主義。

而資本主義的發展的最高階段,也必然是帝國主義。

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了世界上的大部份可瓜分的殖民地。

但是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顯然不願意。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嚴重不均衡,歐洲新興強權為了爭奪更多的地盤開始挑戰現有霸權。

新興的帝國與其餘的老牌強國之間的競爭,成為了主要的矛盾,其中特彆是在威廉二世率領下的德意誌帝國。

它有加蘭特在背後支持,也是最早獲得特斯拉的機甲核心技術的國家,所以在這些年的發展速度非常快。

19世紀80年代末,德意誌為爭霸世界,推行東進政策,把勢力伸入近東,力圖修建一條鐵路,使之與歐陸鐵路相聯接,成為一條自漢堡、柏林經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直抵波斯灣的大鐵路。

這一鐵路不僅使德國勢力控製土耳其;而且嚴重威脅高加索、波斯等地區。

這個時代的大英帝國並不如過去那般強盛,不列顛島做為凱爾特人的故土,布裡塔尼亞人對於這片土地一直都非常在意。

當初在亞瑟戰勝西法蘭的時候,就順便控製了不列顛島,一直延伸至現在。

這一百年裡,大英帝國就是布裡塔尼亞在歐洲的橋頭堡,一個代理人。

當然,它本身又保持有一定的自主性。

而它們也依靠著布裡塔尼亞的支持,在北非、南非擁有了殖民地,甚至趁著北辰解體的時候,成功涉足了西亞跟印度。

命運的力量有時就是如此奇妙。

德意誌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則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英屬印度的利益,也同樣觸犯了布裡塔尼亞的利益。

德意誌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其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這些老牌的海上強國爭奪海上霸權。

德法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布靠攏。

法國企圖從德國手裡收複阿爾薩斯和洛林,為此積極準備“複仇”戰爭。

為了準備戰爭,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從1883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

到1910年,德國已擁有由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現役部隊76萬。甚至還有一大批的機甲部隊。

英國軍隊,包括下屬的幾個殖民地增加到41萬。

法國於1911年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將兩年兵役製改為三年,役齡從21歲到45歲改為從20歲到48歲,使軍隊增加到77萬。

沙皇俄國在大戰前夕已擁有兵力為130萬的軍隊。列強還積極擴大海軍,英德兩國的海軍競賽最為劇烈。

1912年,英德兩國舉行裁軍談判,英國堅持兩國海軍比例應為2:1,德國則要求定為16:10,談判最後破裂,雙方更瘋狂地增加軍費。

到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6億馬克。

兩大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和製訂作戰計劃,力圖先發製人。德國參謀總長曾經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

各國資產階級宣傳機構也大肆活動,散布沙文主義情緒。

資產階級禦用學者竭力為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甚至宣稱戰爭能對人類起“優生”的作用。

德國騎兵將領甚至公然叫囂:“戰爭是萬事之父……戰爭不僅是一種生物規律,也是一種首先規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

在這一大背景下,塞爾維亞所處的巴爾乾半島就成為了焦點的核心。

巴爾乾半島位於歐洲南部,瀕臨地中海,這裡長期受土耳其人的統治。19世紀以來,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巴爾乾地區的一些國家相繼獨立。

由於這裡主要居住著南部斯拉夫人,與俄人是同宗,而且沙俄是打擊、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爾乾半島各國與沙俄有著密切聯係。

巴爾乾半島處於歐洲的東南部,跟亞洲隻隔著一個土耳其海峽,處於亞歐結合部,因有黑海跟地中海橫在這裡,使其成為亞歐的交通要道和咽喉。而它跟非洲僅隔著地中海,所以又是亞歐非的交通要地,所以成為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也不足為奇了。

20世紀初,奧匈帝國開始加緊染指巴爾乾地區,特彆是力圖阻止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同塞爾維亞合並,波黑當時還是土耳其統治下的兩個行省。

1908年,奧匈趁土耳其發生革命時,吞並波、黑兩地,激起了塞爾維亞人民的極大憤怒。

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開始部署武裝力量,沙俄準備支持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

奧匈也向邊境集結軍隊,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這時德國出麵支持奧匈。

而於此同時,沙俄在遠東也正在與北辰進行邊界協定的談判,北辰堅持的認為他們是元朝的繼任者,理所應當的繼承元朝所留下的自古以來的土地,並且要求以勒納河為界。

若是真的成功,加上南辰的土地以及所屬島嶼,這個文明將會是人類曆史上領土最龐大的文明,北臨北極,南臨南極,貫穿整個地球,聯通三大洋。

機甲核心技術的公布對於擁有完整工業體係的國家的幫助是最大的,而在這個時代,若是說工業體係,沒有國家比北辰更加完整。

龐大的機甲部隊,成為了他們向外擴張的底氣。

還真是應了那句話:垂死病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

當然,沙俄顯然不會同意,他們也同樣堅持自己是大蒙古帝國的繼承者,為了避免雙線作戰,沙俄選擇與奧匈帝國進行談判。

即承認奧匈吞並波、黑兩地的既成事實,並且結成聯盟。

從19世紀初期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匈帝國企圖向南擴張通往亞得裡亞海。

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與北辰進行貿易的交通命脈,因而巴爾乾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曾多次發生戰爭,所以這個地方也被稱之為火藥桶。

當然,這一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或者說,一個名字——尼古拉·特斯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