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這種差距,感覺都不講道理啊!核聚變研究的開端!(1 / 2)

航空材料院,後排基地的一座大型實驗間。

王浩站在實驗操作台前,盯著台上的一小團粉末狀物體,問道,“這就是提取出來的顆粒性材料?”

“對。”

曹東明點頭道,“那邊還有很多其他的材料,但都是大顆粒,而且也不成形狀,我們後續做了分離,隻得到了這一小堆材料,用顯微鏡觀察確定是半拓撲結構的顆粒形態。”

王浩輕輕點頭。

楊雲和指著操作台上的攪拌器,迫不及待的介紹道,“王院士,你再看看這個,我們團隊設計的攪拌器。”

“在這個研究中,攪拌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連續做了三次改善,做了很多次實驗,才確定這個形態能夠分離顆粒性材料。”

王浩跟著看了過去。

攪拌器,就是一個金屬柱子,周邊有複雜的扇葉設計,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破壁機的鋸齒,實驗過程中,攪拌器通過快速的旋轉,把金屬液體徹底打碎,使得其成為一個個小顆粒。

曲貴也跟著說道,“我們的幾次實驗,主要就是針對攪拌器,其他也沒什麼可調整的。”

“我們都認為攪拌器的形態是突破點。”

“實驗證明,確實如此。”

楊雲和被肯定也很高興,因為攪拌器就是他的團隊做的研究,能在實驗中發揮作用,也就是他的成果、功勞。

王浩走過去仔細的查看,還用手摸了摸幾個扇葉,點頭評價了一句,“很了不起啊!”

楊雲和頓時很激動。

雖然他的年紀比王浩大很多,但雙方的學術影響力完全不是一個級彆,能得到王浩的肯定也值得高興。

兩人都是院士。

但院士和院士差距很大,甚至大到不可思議。

有些院士能千古留名,所做的研究被認為有重大貢獻,有些院士則乾脆沒有人認識,多數研究也不被認可。

楊雲和就屬於後者,他的研究領域是金屬加工、精密加工,是偏於工程類的方向,大部分成果也都偏小眾。

另外,高端製造、精密加工是個大領域。

大領域方向有很多的研究,他的研究也不過是添磚加瓦,一些突破能讓技術水平有提升,但有些可替代性強,具體有多大提升也很難說。

楊雲和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有更突出的成果。

現在就是了。

微米級顆粒材料的研究非常重要,而他帶領團隊研究出的攪拌器,幫助新型顆粒性材料製造技術實現從0到1的突破。

接下來他們繼續給王浩講著實驗過程。

楊雲和也不斷說著,“現在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慢慢研究、不斷的改善。”

“一項全新的製造技術,就是要慢慢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製造出來了,說明這條路是走得通的……”

其他人也隻能跟著點頭了。

王浩聽的就隻是笑笑而已,他並沒有在意湯雲和說什麼,就隻是繼續了解實驗方案、各項參與以及實驗結果。

等大部分都了解以後,他沉默了好一陣說道,“這樣吧,下午你們就再做一下實驗,從材料切割開始,一直到製造。”

“我要看一下整個過程……”

這個要求讓人感到很意外。

楊雲和就驚訝的說道,“王院士,如果是從材料切割開始,一直到生產出來,最少要花費三天時間。”

“三天就三天。”

王浩不在意道,“我來之前就有準備,這次在首都最少要待半個月,下周一還要去科技部門。”

“好吧。”

楊雲和和曹東明對視一眼,馬上召集其他人準備進行實驗。

這一次就是重複上一次實驗。

他們已經連續做過很多次實驗,實驗準備相對簡單,到下午的時候,實驗就正式開始了。

最開始的準備就是切割材料。

這一部分是由楊雲和團隊負責的,材料切割好一些要進行幾個製造工序,以便實現高溫下讓材料能更快的溶解。

與此同時,就是對設備進行調試,保證能實現製造出對應電壓、磁場以及溫度的特殊環境。

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王浩一直都待在操作間裡,仔細查看每一個步驟,碰到不太理解的還會詢問一下。

這樣就能夠詳細了解整個製造過程。

第三天下午的時候,實驗就已經結束了,他們在容器裡成功製造出了顆粒性材料,但冷卻後也隻得到少量的粉末狀材料,大多數還是粘合在一起,或者乾脆沒有任何形態。

“成功分離的隻是少數。”

“我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在攪拌棒上。”楊雲和說道,“我們討論過讓扇葉分布更密集,再把中心軸的轉速增加一倍,也許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顆粒。”

王浩點頭道,“確實和攪拌棒有關。”

他的話音一個轉折,說道,“但我認為,並不是讓扇葉分布更密集,而是要減少葉片數量,還有,中心軸轉速也要降低。”

“減少數量?降低?”

楊雲和滿是不解。

曹東明和曲貴也很不理解,他們同樣認為粉末狀顆粒數量少,是因為‘攪拌不充分’所導致。

如果增加了葉片數量,再提升中心軸的轉速,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狀材料。

王浩道,“我看了整個實驗過程,每一個工序我都看了,整體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最後得到的粉末顆粒卻很少。”

“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最後的攪拌器過程上。”

“超導金屬溶液是沒有問題的,攪拌的強度也足夠高。那麼你們想沒想過一個可能,或許並不是攪拌不充分,而是攪拌太充分了。”

“那些已經被分離的粉末顆粒,在更加充分的攪拌下重新粘合在一起……”

他說的指向一大團黏在一起的金屬,說道,“如果你們觀察這一團金屬,就會發現它是由一個個小顆粒組成。”

“大部分小顆粒,都具有半拓撲結構。”

說到這裡,已經足夠了。

楊雲和、曹東明以及曲貴不約而同的看向那一團金屬,曲貴乾脆走過去把金屬放在設備下方,利用設備的放大器觀察起來。

這是直接的放大觀察,倍率就沒有那麼高,但還是能看出金屬確實是由一個個顆粒組成的。

楊雲和也過去看了一下,他有點不願意相信。

王浩否定的是他的判斷。

如果王浩的說法是對的,就證明他的判斷是錯誤的,他也忍不住小聲都囔一句,“也許不是半拓撲結構的顆粒呢?”

“很多材料放大來看都是這個樣子的……”

這個說法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