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這種差距,感覺都不講道理啊!核聚變研究的開端!(2 / 2)

但是,曹東明和曲貴更願意相信王浩,而且具體情況也能觀察得出結論,他們馬上讓其他人給那團金屬做切片研究,隻要放在更加精密的設備下觀察,就能知道微小顆粒具體是什麼形狀了。

在真正做切片觀察以後,實驗人員還做了一張放大的圖片,圖片顯示了十幾個微小顆粒的形態。

很明顯。

王浩是正確的。

“這些就是半拓撲形態的顆粒,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分離出來了,隻不過攪拌的動力過大,讓它們黏合在了一起。”曹東明總結說道。

王浩則是道,“這個和磁場也有關係。”

“你們的磁場設計是朝著兩個方向的,我認為可以試著采用豎直圓形磁場布局,讓磁場方向和攪拌方向保持一致。”

“這樣一來,小顆粒就不容易粘合在一起。”

王浩又提了一個建議。

這次楊雲和不說話了,因為結果已經證明他是錯誤的,但是他對實驗還是非常積極的,馬上就和團隊其他人研究去除扇葉,同時也對攪拌容器進行改造。

曹東明則找到其他人,一起改造磁場發生裝置。

雖然不能快速磁場變成完善的圓形布局,但把控讓整體順著攪拌方向還是沒有問題的。

一天後,研究組進行了第二次試驗。

這一次不用做什麼前期準備,他們用現有的材料直接做最後一步研究,把融化的既定材料,倒進承裝超導金屬液體的容器中以後,外部封閉就開啟了中心的攪拌裝置。

伴隨著‘嗡嗡’的響聲,攪拌隻持續了二十秒左右就停下來。

之後就進入到冷卻、提取環節。

當進入到這一環節以後,所有人都已經知道實驗成功了,因為他們能清楚的看到一大堆的粉末顆粒,而不是黏合在一起的物質。

王浩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雖然還不能夠確定結果,不知道製造出來的顆粒性材料的具體尺寸,但即便是百微米左右的大顆粒,也能夠讓以金屬材料為基礎的湮滅力場技術獲得巨大的提升。

其中包括橫向反重力技術、常規反重力技術以及射線發生技術,射線發生技術直接關聯可控核聚變技術。

可控核聚變技術,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反應容器。

不管是托卡馬克磁場裝置,還是一起其他的理論研究,最終的目的都是製造出容納高強反應的容器。

現在的微米級顆粒性材料,就能提升直流反重力場以及外層的強湮滅力場的強度。

內層反重力場可以降低反應速度。

外層強湮滅力場的強度高,能吸收能量最大上限高,也就意味著容器所能容納的反應強度數值更高。

這就保證了安全穩定性。

在實驗結束以後,王浩也讚歎道,“研究終於有了大進展,大家都做的很好,這個研究實在太重要了。”

“我也不用和你們保密。”

“後天我要去科技部門談的就是核聚變技術,有了顆粒性材料的進展,核聚變研究的基礎就更穩了……”

“……”

王浩說的內容還是很震撼的。

曹東明、曲貴都非常的興奮,他們知道研究非常的重要,但之前也隻知道和湮滅力場有關。

結果……

關係到可控核聚變?

楊雲和也非常的興奮,但他就有點笑不出來,感覺被打擊的很嚴重。

之前他一直覺得自己的研究很厲害,幫助顆粒性材料的研究,實現從01的突破。

但仔細想想,他們的研究基礎是王浩的理論,即便實現從01的突破,也是一起完成的,攪拌器的研究也隻是個小難關而已。

王浩來到航空材料院,隻花費一個星期時間就讓他們的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都可以說是實現從1100的突破。

這種差距……

感覺都不講道理啊!

……

王浩去科技部門談的就是核聚變技術。

科技部門以及其他機構的決策人都想知道王浩對於核聚變研究的看法,因為核聚變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研究,即便隻是下定決心做研究都不容易。

王浩的看法是至關重要的。

之前王浩對於核聚變的研究並不上心,主要是因為還沒有足夠的基礎,貿然開啟項目做大工程式的研究,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關太多,想要真正製造出可控核聚變裝置是極為困難的。

現在就不一樣了。

王浩認為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核聚變的研究也可以討論提上日程了。

他在科技部門就是這樣說的。

顯然。

王浩的個人影響力非常大,他的看法甚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當從首都返回西海的時候,科技部門就已經提前放出了風聲,有一些媒體則開始了先期‘試探性’的報道。

《百年工程:種花家準備開啟核聚變研究項目!

《核聚變,超級工程!

《種花家將會成為第一個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國家!

《我國可能會在一年內啟動項目工程……

一係列的報道都是‘捕風捉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證據,但有句話說的好:無風不起浪。

很多媒體一起報道的時候,就肯定是聽到了什麼風聲,輿論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部分都是支持的態度。

普通人就隻是讚歎一下,重點還是學術界的反應。

學術界對這個消息不太詳細,很多專家站出來表示說,“短時間不太可能啟動核聚變的研究。”

“那是一個超級大工程,最少是千億規模來計算的。”

“即便是采用了新技術,但有效性也是值得懷疑的,核聚變的研究不容許出現任何差錯,現在應該還沒有足夠的基礎支持。”

“可能就隻是討論而已……”

最後一個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有很多的大工程項目都隻是進入討論階段,並沒有真正去實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型粒子對撞機。

過去很多年時間,都在討論建造世界最大型的粒子對撞機,項目論證了一次又一又一次,結果就隻有討論沒有實施。

現在的核聚變研究,比大型粒子對撞機還不靠譜。

那絕對是比對撞機更大的工程,而且還是沒有足夠基礎的研究項目,從進入論證階段,到正式開啟項目,再到研究有成果……

時間跨度要多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