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〇、蓮花山上緬懷鄧公(2 / 2)

危險啊孩子 肖遠征 4070 字 10個月前

夏天說:“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李元嬰在南昌任洪州都督時在贛江邊的長洲上建閣,稱為滕王閣。王勃寫此詩時李元嬰已死。這首詩前四句寫景,主要講這個亭子能看到的東西。後四句寫意,大意是:天上的白雲和太陽還是這樣日複一日、不緊不慢地走著,但是大地已經幾易春秋、物換星移了。真是光陰似箭、年華易逝啊!滕王閣裡的皇子也不是離開他的閣樓而死去了嗎?但是,你看那閣樓欄杆外麵的贛江還在不知疲倦地向前流淌,社會還是在變化著往前走啊!”

樊鷹聽後禮貌地說:“原來如此。”

夏天又說:“我要說一下這詩中涉及到的贛江,它的源頭之一就是我們老家磨石寨山上流出的水。這座高山的一邊是江西,另一邊是廣東,但廣東這邊山腳的地勢稍低,山水便往廣東倒,然後再拐到江西境內流入贛江後彙入長江。所以,有句民諺說:‘廣東九十九條河,條條河水向東流,隻有一條向西走。’這向西走的一條,就是講的我們家鄉那條河流。”

夏宇問道:“這麼說來,滾滾長江東流水中有我們家鄉流出去的水混在一起?”

聽到夏宇如是說,解豐對夏宇打趣地說:“可不是嗎!你回到你老家在小河裡撒一泡尿,隨著河水一直流、一直流,流到上海的長江入海口,都還有你的尿星子在河水裡打滾。”

夏宇不滿地說:“姨丈玩我。”

解豐說:“我說的是正經的道理,不信,你問你爸。”

晚上回到家裡,夏天翻開王勃的詩,聯想起白天拜謁小平銅像的情景,感歎他多難的人生,最後終成正果,的確不易。噓唏之間,提筆寫道:

上蓮花山拜謁小平銅像,感念小平與改革開放

——試變王勃《滕王閣》韻,七絕句和之

其一

山上蓮花香港渚,扶春遠綠賽瀛洲;

花崗階上憑欄望,半是雲山半是樓。

其二

人和國泰日悠悠,改革創新廿度秋;

祖國巨人何為寄?太平洋畔佑神州。

夏天作完詩,讀了兩回,感覺上還算滿意。

後來,聯想到自己的人生經曆,覺得一晃已是年近半百之人了。數十年來,自己曾經沐浴過風雨,見識過是非:承受過風險,經曆過危機;博得過鮮花與掌聲,也曾有過耀眼的風光。到現在,有了一定的財富,有了不少人生的經驗;自己沒有做大官,但是做過大事,做過一些超越自己職務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現在看來,一生的大事已經做得七七八八了。要再來一次從頭做起,有不少難度。但是,鄧公在自己離休賦閒之際,還借到南方視察之機,推動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留下不朽豐碑。而我就這樣聊度餘生,看來是不可取的。

“對,就寫一篇家書式的文稿,給子孫後代留下一點精神財富,教他們怎樣做人,如何立世,如何在逆境中拚搏,去實現人生的價值。——這點我做得到。”夏天想道,“但是,這家書寫給誰呢?目前隻有夏宇是後一代,那麼就立題《父親的叮囑》?好象太狹窄了一點。改為《父輩的叮囑》意蘊稍廣些。到了將來,無論是孫輩,還是更後幾代人都適用。也許到那時,他們都會知道,他們的一個長輩曾經如是說。”

究竟夏天所寫的《父輩的叮囑》意蘊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