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流水一般地淌過,自宋韻知道自己是帶著房子穿越,對新的人生有了更多期待,彆的不說,電腦和手機裡下載的,就夠她樂顛顛地看段時間了。
再加上沈氏開始有意識地教她說話,宋念偶爾也會對著她讀書,她也沒之前幾個月那麼百無聊賴,整天都興致勃勃地假裝學說話的嬰兒。
慢慢地,宋韻已經快過一歲生日了,沈氏看著女兒一日比一日健康愛笑,決定把給她起名字的事兒提上日程。
這日,宋念從外麵回來,換了衣服,淨了頭臉,便去瞧宋韻。
沈氏也在,正側坐在榻上縫宋韻的小衣裳。宋韻則是被青麥扶著,顫顫巍巍地支著小短腿站著。
這是宋韻近來的娛樂項目了,她前段時間一直都軟趴趴的,四肢的發育跟不上腦子的發育,隻能在榻上趴著或爬著,沈氏舍不得她摔跤,便沒讓她學站立。
可能是胃口好、吃得多,最近的宋韻強壯了很多,不再整日昏昏欲睡了,手腳也有力氣了,被人扶著,還能站一會兒。
這可太令人驚喜了,宋韻早就受夠了每天不是被這個抱著,就是在床榻上坐著趴著爬著的日子。
能站在高處看風景,她怎麼會甘願被人俯視呢?於是一天到晚地要青麥扶著她,把青麥弄得苦不堪言,胳膊都是酸的。
宋念回來,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幕,嬌妻愛女,一派溫馨,他欣賞了會兒女兒倒騰小短腿的可愛模樣,對著妻子感慨道:
“這孩子,終歸是站住了,雖然比旁人家同齡孩子個頭小些,學說話學走路都慢些,倒也算得上健康了。”
沈氏有同樣的感慨,甚至感觸比丈夫更深,整日在家,她更能體會到這個孩子如何從體弱多病變成活潑愛動。
見宋念也有類似的感慨,沈氏便建議道:
“大姐兒眼看就一歲了,也站住了,相公還是給她好好取個名字吧,也好去衙門上戶籍。等過年開了祠堂,正好把大姐兒的名字添上。”
宋韻邊學走路,邊豎著耳朵聽他們講話,得知自己終於要有了名字,忍不住撲到宋念懷裡,想聽聽他會給自己取什麼名兒。
宋念一把摟住她,把她托起來放到膝上,又對妻子說:
“很是很是,娘子不說,我都忘了,族裡也催了幾次,說要上族譜,我想著大姐兒身體還不太好,就推脫了。如今看來,養得已是不錯,那便等大姐兒周歲的時候,正式給她取個名兒吧,我也趁這幾天功夫,好好想想。”
宋家人取名的手藝還不錯,看宋策和宋箴的名字就知道了,一看就是讀書人家的水平,隻除了宋老太太。
當然,這也不怪她,實在是整個老田家,都挺取名廢。土地裡刨食的人家,近一兩代才略發了家,多買了些地,有錢供男孩們學著認幾個字,宋老太太卻沒趕上這個趟,隻得了個閨名,“二丫”。
這是這個時代極為常見的名字。彆說鄉間地頭了,城市裡很多不太識字的普通百姓家的女兒,也會這麼叫。
隻是,放宋家從主子到下人這一溜兒名字麵前,“二丫”就有些不講究了。好在老太太年齡大了,有資格叫她閨名的沒幾個,倒也不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