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配留下一子一女,他想找個性情和順的女人照顧孩子,咱家的門風,他們又不是不知道,絕不會苛待他的兩個孩子的。更何況,他家老大和璞哥兒有些交情,自然想兩家關係更近一些。”
宋韻聽著趙家的情況,幾乎分分鐘勾勒出宋茹嫁過去後地獄級的開局:寡婦養大的兒子、珠玉在前的原配、原配留下的孩子。
這種家庭,嫁過去有得熬了,她想表示反對,卻不知道該怎麼說,一個五歲的女童分析一樁婚事的好壞,未免顯得太妖孽了。她隻能默默聽著,想著抽個空去隱晦地提醒一下宋念。
事實上,隻有宋筠覺得這婚事不行,其他人都頗為滿意:
嫁過去不僅吃穿不愁,還有可能性做官家太太,對一個寡婦來說,這簡直是撞大運了。
宋老太太說得更直白些:
“茹娘一向賢良,當年被那馮家老虔婆那麼折騰,都忍了。如今不過伺候伺候婆母,教養教養原配的孩子。他們就是再難伺候,也不至於像馮家那般奴役人。等茹娘生下一男半女,也就站穩了。”
宋韻心中吐槽:您也知道寡婦婆婆和前任的子女難伺候啊。
沈氏以為人媳婦的身份發表了評價:
“兩個孩子,好好對他們就是,我們又不害人,怕什麼猜忌呢?他們是講理的人家,我們也不是沒根底的人家,不會由著他們隨意折辱。不過是略忍耐忍耐罷了,等日子久了,他們看到你的好,自然會對你好。”
談來談去,沒人考慮到趙雁林對原配的感情,會影響到二婚的夫妻關係。
不過,這可能就是古代人和現代人的思維差異了。
一段婚姻,現代人固然也看重家庭條件和對方前途,卻也會考慮對感情的需求。
而對古代人來說,一段婚姻,有利益結合、有名分大義、有傍身的孩子,尤其指兒子,那就足夠了。
至於感情,有時候反而是夫妻之間感情平平對女性更有利:
感情好的時候自然處處好;感情不好了,男方可以納妾,可以在外風流,女人可就真的“女之耽兮,不可脫也”了。還不如從一開始就把這當做合作關係呢。
宋茹點頭,認可家裡人的意見,補充道:
“他隻要為人不壞,家裡人也不是不講道理的,那我也不會反對。至於孩子,便是日後我有了親生子,家裡也沒什麼爵位值得一掙,我犯不上針對他們。”
宋筠一邊聽著眾人對宋茹婚事的安排,一邊吸收著古代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經過千百年流傳的、母親對女兒在婚姻上的教導,可能不是那麼先進,卻一定比宋筠的認知更適合這個時代。
她已經決定好好在這個時代生活下去,就得放棄一些堅持和理想化。
………
大概是趙家想趕快定下親事,省得被族老們插手、橫生波折,因此那邊的回複很快。待宋姑母讓仆人把消息傳給大兒子後,沒幾天,王璞就陪著趙雁林的母親、大嫂,及趙雁林本人,回了黎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