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女親事定得差不多了,又的確是難得一遇的好親事,老太太當然高興了,此時還不方便對外頭人炫耀,她隻能打發仆人去通知田家,也就是她的娘家,想先在自家人麵前過過癮。
宋老太太的父母已經去世,她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卻還在,侄兒外女的,也一大把,可以說是隨便一喊,就能痛痛快快來五六個人。
能看出來,宋老太太年輕時是個受寵的幺女,她一召喚,哪怕是再嫁這種不太應該拿出去宣揚的事兒,也驚動了各家當家人。
田家兩房各派了長子上門來關心情況,宋老太太的姐姐,更是乾脆親自登門拜訪。
第一個上門來的,是宋老太太的姐姐,這位老太太也在縣裡住著,婆婆沒了,丈夫兩年前也去了,她就是當家老太太,說要去看望妹妹,都不用請示任何人,抬腳就來了。
宋姨母的家境,明顯是比不上妹妹的,她來是為了給宋茹傳授“如何在婆家忍耐”的經驗,也是為了給宋茹證明:隻要有兒子,婆家再差,熬死了婆婆和丈夫,就能做“老夫人”。
宋筠從她身上,看到了這個時代更為常見的一種婚姻:
宋念和沈氏是有感情基礎的,兩家算是半個世交,對婚事樂見其成,因此沈氏和宋念兩個人婚後生活很是幸福。
宋老太太早年喪夫,但是聽她偶爾流露出的思念之意,以及宋姑母回憶弟弟時的說法,可見宋老太太婚後生活也比較順遂。
宋茹的婚姻,算是宋筠見過的最淒慘的婚姻,隻是這淒慘更多集中在婆家不做人上麵,據說宋茹和馮二郎感情是很不錯的。
而宋姨母,卻是被丈夫打了一輩子,也被婆母磋磨了一輩子,一開始也抱怨過、不忿過,到最後卻覺得“女人生來就是要受這一遭的,女人去了婆家,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不受委屈不可能。隻要生了孩子,老了就有依靠了,這叫先苦後甜。”
這倒不是她不反抗,實在是這個時代,丈夫打妻子,婆母欺負兒媳婦,太正常了,除非後果特彆惡劣,否則不會引發外人的議論。
她長期處於那樣的家庭,除了給自己洗腦,好像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現在的宋姨母能被外人誇一句“有福氣”,理由是兒女孝順,仿佛她過去幾十年的痛苦都是摘取勝利果實前必經的階段一樣。
宋老太太明顯受不了姐姐的這套理論,半罵半損地說:
“你是腦子被他們教壞了,還吃他們的喝他們的,爹娘給你帶的那些嫁妝,不夠你吃喝?你給他們生兒育女、伺候公婆,不是功勞?你快回去吧,彆把我閨女帶壞了。我還怕茹娘受委屈呢,你倒是勸她多受委屈。我呸,快走快走,回你家念叨去吧。”
宋姨母不滿地嘟囔了兩聲,到底還是回去了,誰讓她家還得靠著外甥呢,自然是得把宋老太太哄好了。
罵走自家大姐,宋老太太緊張地看著女兒,生怕她學了壞榜樣。
宋茹有些好笑地對親娘保證:
“放心吧娘,我不會那麼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