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就這麼定下了,宋老太太鉚足勁兒,要讓女兒做兩件體現她手藝的衣裳,開了庫房,特意選了極其柔軟的細布做內裡,又挑了王珍剛托人捎來的南方絲綢做外罩。
宋茹針線活做得很有水平,這倒不是宋老太太的家傳,而是她在馮家的時候,跟著位守寡的嬸娘學的。
對方在夫家守寡,馮家又對嫁進來的媳婦兒吝嗇,她難免日子窘迫,隻能靠給繡坊做活維持生計。
宋茹常幫她去賣繡活、買針線,偶爾還給她帶些吃食用品,她感念侄兒媳婦的幫助,就傳了手藝給宋茹。
冬天的衣裳,是做不了多合身的,小孩尤其如此,略大一些是正常的。趙榕的完全可以比對著宋策的身形,趙桐年歲和宋筠相仿,身形應該也差不太多。
宋茹做慣了侄子侄女的衣服,對尺寸早已熟悉到不用測量了,緊趕慢趕,終於在幾天後把兩身冬衣趕製出來,隨著宋家的年禮,一起送去了趙家。
趙家是什麼想法,宋茹也沒工夫去打聽了,因為已經到了小年這日了。
小年,看名字就知道,隆重程度隻比大年三十小一些,算是新年的彩排工作。
過年,活人要過,死人也要過:除了準備自家人吃得東西,家家還得準備祭祖用的食物,像宋家這種有讀書人的家庭,還得寫篇祭文,燒給祖宗看。
過了小年,春聯也得備上了,這時候可沒有什麼印刷春聯,全靠手寫。宋念如今是宋家族人中學問最高的一個了,有很多族人都帶著些自家做的年貨,來找他求春聯。
這是一年中,宋老太太最覺得榮耀的時刻,那些嘲諷她堅持供兒子讀書的親族,如今都得承認她的遠見。
於是宋老太太自過了小年,臉上的笑意就沒下來過,等田富冒著冬天的寒風趕車來縣裡接女兒的時候,宋老太太還煞有介事地分了一副對聯給田家,讓田富回家貼在大門上,沾沾文氣兒。
好在沈氏妥帖,早就備好了給外祖家的年禮,其中就有幾副集市買的年畫,隨著對聯一起,但也不顯得突兀。
沈家並未回黎陽縣,隻捎了年禮,以及沈父沈母給宋家人備的常用藥膏藥丸。
事實上,沈家已經好幾年沒露麵了:
沈家從縣裡到府城開醫館,固然是靠醫術打通了上層的關係,也是靠著每年給普通百姓提供的低價藥包、義診得到了支持。
一年中從春到冬,對貧寒人家,幾乎都是易生病的季節,自然,義診也是每月都得辦兩三天,由老兩口坐鎮。
沈舅舅則是負責日常業務,還要替父母做好義診的保障。這樣的事兒,單單靠醫館裡的坐堂醫和幾個學徒並不足以撐起。
沈氏知道娘家人的忙碌,卻還是有些悵然的。養女兒就是這樣,一旦嫁了人,跟自己的父母是見一日少一日。
按理講,她是該帶著丈夫和孩子去府城看看父母的,隻是整個冬天都忙忙碌碌,她又不敢帶著孩子大冬天出門,隻能作罷。
宋念猜出妻子為什麼傷感,對這個情況,他是有些愧疚的,隻能儘力準備給嶽家的年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