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月初一開始,宋家就開始了迎來送往、走親訪友的忙碌生活。
沈氏自嫁人以來,還沒享受過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待遇呢,畢竟她直接嫁去了百裡之外的縣城。
因此,今年大年初二,連宋老太太都沒好意思提出讓兒子一家跟著她去看女兒,反而是獨自坐上了趙雁林派來接她的馬車。
其實宋茹是應該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的,可她不是懷孕了嘛,月份也挺大了,能不動彈就不動彈吧。
親母女倆,誰計較這個啊,宋老太太正月初一的時候就讓宋勤去趙家捎了信兒,說她初二要過去。
趙老太太,能見的娘家親戚,也就是當年收留過他們一家的那戶人家了。
隻可惜年前的事兒,讓林氏徹底惡了這家人,哪怕那表妹的哥哥嫂嫂可能不知情,但家風不正,也讓林氏不願意再認這門親戚。
之前她還願意在家招待一下然後再回娘家,如今她卻拍拍屁股帶著女兒回了林家,連趙雁澤都懶得帶,讓他和他娘去招待這家人。
而宋茹呢,直接在自己的院子裡等母親過來,也沒空去陪婆母招待娘家人,招待什麼呢?萬一這家人再搞來個姐姐妹妹給她推銷,他們不嫌丟人,她還嫌丟人呢。
當然了,這話不能明說出來,她隻是說身子沉重不便挪動,趙雁林就默認她不用過去了。
事實上,他自己也對這家人有些厭煩了。親妹妹生出個孩子養到好幾歲,他們怎麼可能不知情?
知情還幫著隱瞞,甚至明裡暗裡說過好幾次讓他大哥納妾,這不是故意算計是什麼?
所以,趙雁林去他娘的院子裡轉了一圈,又回來招待嶽母了。
而去沈家做客的宋念一家人,就沒這些亂七八糟事兒了,依然是宋念不自在而其他人都很快樂的一天呢。
雖然兩家這段日子住得近,也常來常往,可過年回娘家到底是不同的,沈氏還紅了眼眶,陪著父母哭了一場。
然後才平複了心情閒話家常。
沈家外祖母最好奇的就是宋家的新宅子,連聲問到:
“在哪條街?宅子大不大?帶家具嗎?不帶的話得早點開始讓木匠打了,不然一時半會兒搬不進去。”
“涯石街,比較靠裡的一處,不算大,但也不小。我那天數了數,零零碎碎加起來,有六個小院兒,反正是夠住了。我看幾個住人的院子都有床榻,有的還有桌椅,不過多少得再打一些,等過完年吧,我就找人打。”
劉氏順著婆母的笑容說好聽話:
“要不說呢,隻要有本事,日子就不會過得差,娘之前還怕小妹來了府城過得辛苦,這不,大宅子就有了。”
一大家子人都笑了起來,沈氏也沒想過來了府城竟然這麼順利地達成了她之前的願望,而宋念之前因為土豆的價值而產生的擔憂,也在家人的快樂中消散了很多,不管怎樣,還是好處大於壞處的。
不多時,廚下的飯食便好了,為了招待女兒一家,沈外祖母可是下了血本了,早早就去買了新鮮的肉菜,這可是正月啊,隻有那麼幾個鋪子為了掙錢還開著,自然是要漲價的。
沈外祖母幾乎是以翻倍的價格買下了這些東西,宋筠還沒到飯廳呢,就聞到了交織著的飯菜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