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點頭,再好的家境,麵對兒孫的前途,家中長輩也會忍不住寄托於神佛,能在這個時間點出城的,也就是為了求個心安罷了。
出了城,馬車碌碌地又行了小半個時辰,終於到了山腳下。
這山不算高,還沒到草木萌發的季節,所以禿兮兮的,山腳下大片的肥沃田地,也是光禿禿的,瞧著沒什麼風景可言。
半山腰處有道觀的建築群,山頂還有佛寺的建築群,在這裡停下的車上的乘客,基本都是奔著這兩個地方去的。
也是挺有趣的,就這麼一座山,把如今絕大多數民眾的信仰都一網打儘了,這叫啥,京城宗教界的雙頭壟斷市場嗎?
上山是肯定不能坐車了,講究一些的人家本來就跟著健仆,帶著軟轎,鞋底都不用沾地,直接就能換了交通工具被人抬上山。
宋家就沒這個條件了,就一個胡伯,還歲數一把了,就是抱著宋筠上山他都不見得能抱動。
留他在山下看車,沈氏和王紹一邊一個扶著宋老太太,宋策則一手一個拽著弟弟妹妹,就這麼迎著風上山去了。
這樣上山的人並不少,畢竟在山路上坐軟轎也沒多舒服,除了身子骨不好的老人孩子,彆人能走也就走了。
走著走著,也就和身邊的陌生人聊開了,一問才發現,還真是多數都是為了家裡在考場的子弟祈福來了。
而且呢,還就是必須去道觀。
文曲星嘛,哪怕道觀沒他的供奉,可有天尊的啊。
這倆是正兒八經的上下級關係,那你供奉了文曲星的上級,天尊安排了任務下去,他敢不聽?
宋筠聽了隻覺得槽多無口,好家夥,真是魏朝特色神仙政治體係了,供奉給了天尊,累活讓文曲星乾了,這麼黑暗的嘛。
王紹品出了點不一樣的意思,等人流逐漸散開,低聲對表弟說:
“看來京城這邊道教更盛啊。”
上行下效,權貴們愛去道觀,百姓也會覺得道觀更靈。
他沒說的是,觀主應該也是個經營的好手了,畢竟佛寺的文殊菩薩可是專業對口的,結果搶信眾卻沒搶過道觀,還是因為這麼個有些牽強的理由。
晉州府那邊佛教更盛,但王紹家學淵源,屬於辯證看待信仰的人,這才會覺得是觀主會經營。
但他沒敢說出來,則是怕身邊有人是虔誠信徒,到時候再吵起來,他也不占理。
事實證明,王紹的懷疑真的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實用主義又摳門的宋老太太,從來都是舍上幾十文錢就絮絮叨叨地提出一大堆願望,這次卻忍痛買了一貫多錢的香,又虔誠地跪了好一會兒,為兒子祈福。
沈氏也不能免俗,掏錢算了個卦,卦相嘛,就比較微妙了。
雖然解簽的道士雲裡霧裡地說了一通,最後得出個好結論,但沈氏還是有些憂心忡忡地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