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糧鋪(1 / 2)

宋念當然是認同這一點的,他也不想一上來就和本地的勢力鬨僵,強龍還不壓地頭蛇呢,更何況他隻是想來做點實事,有點政績,可不是來耍威風的。

不過具體如何操作,就不是宋筠能參與的了,宋念得和陳師爺商量。

陳師爺歲數一大把,大半輩子都給人當師爺,見多了爭鬥,天真純善不剩多少,該狠得下心的時候,要比宋念狠得下。

但對於張縣丞的處置,陳師爺觀念和宋念基本一致:還是要留有餘地的。

一個是對方的行為,歸根到底隻是試探的地步,還沒有真的損害宋念的利益。

另一個是,除非查出來張家或者張家的姻親有比較嚴重的越軌行為,不然的確不好扳倒。

兩個人的考量各有偏重,卻殊途同歸。

而對宋筠來說,這些事她或許可以憑借前世看過的雜七雜八知識紙上談兵一把,但真要讓她幫著推敲細節,那是萬萬做不到的,有這功夫,還不如了解一下秦西縣的情況呢。

正好宋老太太和沈氏也覺得家裡有很多東西需要添置,乾脆一起出去逛逛。

要出門,就得多穿點。

宋筠想到晚上睡覺時把窗戶紙吹得砰砰作響的大風,默默把過冬三件套——毛帽子毛圍巾毛手套找了出來。

其實如今已經是早春了,真要說溫度有多低,倒也還好,最起碼宋筠覺得不如他們趕路途中路過的那些地方溫度低。

秦西縣之所以顯得這麼冷,一大半都是壞在風上了,風一吹,什麼熱量都被帶跑了。

不過有利也有弊吧,最起碼這樣的氣候,夏天也不顯得悶熱。

張縣丞說得倒是一點沒錯,秦西縣隻有一條主街,從頭走到尾,囊括了多數生活所需的店鋪,打鐵的、賣糧的、賣布的、割肉的、當東西的,還有支著攤子賣獵物賣皮毛賣小吃的。

路上的行人並不算多,三三兩兩地走著,穿著也不起眼,多數是麻布葛布混著動物毛皮縫製的,補丁接補丁的也不少,臉上是被風吹出來的兩坨紅。

在縣衙住的這幾天,宋念沒少看文書記錄,宋筠兄妹幾個幫忙整理,也看了個大概。

秦西縣位於秦州府最西端,離府城較遠,也算得上遠離政治中心了,目前也沒挖掘出什麼重要戰略物資——銅鐵錫礦,也沒有貴重金屬——金銀礦,所以一直是小透明的地位。

因為重要性不強,工作崗位不多,所以很難吸引人口流入,拋開隱戶不算,這部分也的確算不了人口,秦西縣城鎮登記在冊的戶籍約有二百四十戶,治轄下有三個村落,約有四百七十戶。

這已經是五年前的數據了。

到如今,或許有部分百姓因為生活不下去選擇離開,從而流失了一部分,也有可能因為婚嫁生育而分家,從而增多了戶籍。

不過據宋念他們分析,人口增長情況隻怕並不樂觀。

很簡單,五年前,正是上一任縣令就職之前。

古代縣令的政績考核,很重要的一項就是人口。

這也很直觀,你治理得好,百姓安居樂業,才有條件生兒育女,人口才會增多。

而上一任縣令是怎麼離開的?很不體麵,是被貶的,固然肯定是他犯了錯,但一定是考核的成績並不突出,這才如此迅速下台了。

因此,宋念對此時秦西縣的人口數量沒抱太大期待。

加起來一共六百多戶,按一戶三代同堂十口人來算,也就六千人口。放了現代,一個中大型小區也能住幾千人了,這對比就很鮮明了。

就是放了人口本來就沒有大爆發的古代,黎陽縣城鎮加周邊鄉村的人口是一萬多,同樣有差距。

此刻在縣城大街上,人最多的地方就是糧鋪了。

二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在北方尤為如此,南方的二月天,野菜說不定已經冒頭了,餓急了割些混著陳糧吃,也夠糊弄段日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