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秦家見聞(1 / 2)

六家溝鎮百莊村,在秦西縣這樣偏遠的縣城,也屬於默默無聞的下轄鄉村了。

宋念最初的走訪安排裡,其實沒有百莊村,因為這個村落代表性不強,既沒有急需解決的民生問題,也沒有尖銳的民族矛盾,屬於懂事又不優秀以至於總被忽視的孩子。

之所以後來又選擇去這裡看看,純粹是帶路的祁縣尉迷了路。

在古代認路真是一個很吃天賦的工作,沒有導航,沒有衛星定位,沒有準確性高地圖可用,畢竟詳細地圖屬於戰略物資,不可外傳。

祁縣尉已經是這一群人裡認路天賦最好的了,但深入到廣袤的西北農村,還是痛痛快快地迷失了方向,一頭紮進草原上。

一行人以天地為被、日月為榻地哆哆嗦嗦宿了兩晚,這才誤打誤撞進了六家溝鎮。

既然來了,那便看一看吧。

秦二柱是百莊村的一戶普通村民,家中行二,種著普通的地,過著普通的日子,上數三輩沒有能耐人,下數三輩……

大概也出不來能耐人。

他此生見過的最大的官,就是成丁後分田的時候見過的的裡正。

當年為了給他分塊好點的地,他娘還特意攢錢去割了二斤肉,晚上偷偷送了過去。

不過,也不知道是他們家人嘴笨不會說好話,還是二斤肉實在是拚不過彆人的禮,最後也沒分到塊好地。

在此之後,秦二柱更怕見官了。

所以,當有那麼一行光鮮亮麗人出現在他家田壟處,又有一個老太太好奇地和他媳婦兒搭話的時候,秦二柱既想給媳婦兒使眼色阻止她邀請那一行人去家裡吃飯,又怕惹人不喜不敢表現得太明顯,以至於表情都顯得猙獰了。

不過,到最後也沒如了秦二柱的意,宋念一行人還是去了他家做客。

秦二柱的媳婦倒比丈夫強上不少,膽怯是有的,但對答還算流利,一路上一邊和好奇望過來的村民打招呼,一邊和宋老太太拉呱家常:

“是,家裡三個娃,我們自己過。種了什麼?種的豆子,也有麥,就是我家地不太好,種麥收成不行,得多澆水。就種了一壟,孩子吃,偶爾給老人送點。”

秦二柱已經分家出來住了,他家兄弟好幾個,家裡孩子一個接一個地生,很快就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有了矛盾,你家娃多了一筷子雞蛋,他家娃多喝了一碗糖水的。

其實不是大人們多愛計較,不過是真的窮,一窮起來,連一根柴火都寸步不讓了。

“也養羊,沒養多,就三頭,其實沒啥用,羊不上膘,養起來費勁兒,也就是草不值什麼錢,不用出人去割草,不然我們早不養了。”

走在村裡的小路上,宋筠還能看到偶爾慢悠悠在路上溜達的羊,毛發臟兮兮的,結成一縷一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