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自己的牙口還嚼得動肉、啃得了骨頭,原來吃飽了飯睡覺是這麼舒服,原來他還能給家裡人掙來口糧。
“如果能天天吃飽飯就好了。”
某一日,雙手粘滿泥的秦老頭忍不住感慨道。
“會有那麼一天的,隻要土豆能順利種下去,收起來。”
宋念穿著便服背著手走了進來,正好聽到秦老頭的感慨。
宋念最近也忙碌得很,好不容易抽出時間來看情況。
從鄉下回來,他就馬不停蹄地接見了當地的讀書人。
讀書人和農戶不同,多讀了書,有了更多見識,就不是給口飽飯就能安撫的了,說不得人家還會憤然甩袖,不吃嗟來之食。
如果按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分析,農戶的第一層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食物和衣服,還沒有得到完全滿足,最多再追求一下安全感和社交滿足感,再多就不敢想了。
而讀書人,前幾項基本得到了滿足,如今追求的則是知識、尊嚴、理想、個人價值的實現等。
這正是每個官員赴任都要重視文教的理由,一方麵是應對政績考核,另一個方麵也是為了安撫手握筆杆子能發聲能罵人的讀書人。
對此,宋念自然不能怠慢,親切友好地接待了當地的讀書人,其中又隱隱分了兩派,一派是曾隨父兄來宋家赴宴的富n代官n代,一派是寒門子弟。
宋念明麵上自然是一視同仁,各考較了一番,又鼓勵了幾句,這才一邊選了兩個人,當做破格提拔的文秘工作人員使用。
之後,宋念又去縣學參觀,又是一番安撫鼓勵幫扶撥款工作,終於把這些事解決得暫時告一段落,這才急衝衝地去關注土豆和秦西縣土壤的配適情況。
秦老頭吃到了難得的飽飯,其他人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都卯著勁兒努力乾活,生怕對不起宋念給提供的好條件。
即使沒有任何科學理論的指導,也沒有儀器進行數據分析,這群人到底還是憑借經驗和嘗試摸索出了在秦州府種植土豆和在晉州府種植的不同要求。
差不多同一時間,宋念之前安排下去通知各鄉鎮領導前來縣衙開會的小吏也帶著人回來了。
這意味著,土豆,要正式在秦西縣的曆史舞台上亮相了,也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一筆有多重呢?重到很多很多年以後,那個時候魏朝的皇室逸聞已經能被翻來覆去地進行同人創作了,土豆已經被研發出幾十種各有側重的新品種,秦西土豆依然是最受認可的存在。
而即使是新品種,也會被命名為“秦西二號”“秦西三號”,作為這個長久與饑餓作鬥爭的民族,對天賜般出現在貧瘠土地上的土豆進行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