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剛個子不高,身材也是屬於文弱書生形的。每天跟著生產隊出工,何小剛隻能拿到七分公分。對於這樣的何小剛,劉茉莉是看不上眼的。
現在的農村,賺不到公分等於分不到多少糧食。何小剛公分少,自己的糧食都不是很夠吃,肯定沒有多餘的糧食去討好劉茉莉。而且每次出工,何小剛做自己的那份事都累的要死,更不可能為劉茉莉幫把手。
四年的農村生活,把劉茉莉的天真活潑都給磨光了。在農村裡,高強度的勞動把劉茉莉的雙手磨的起了繭子,皮膚也變得暗黃粗糙了不少。
每天早上起床,劉茉莉對著鏡子裡那個憔悴的自己,總會露出一個自嘲的笑容。這樣的日子,和劉茉莉四年前的城裡生活,不亞於天上地下。飯吃不飽,口袋裡窮的叮當響,何時是個頭啊?
幾年來,劉茉莉雖說沒變成一個唯利是圖的農村老娘們,但是像何小剛這種沒有好處往她跟前湊的男人,何茉莉是看不上眼的。
知青點是周家村的村民們前幾年特地為下鄉的知識青年們建造的。
那個年代,城裡的年青人響應國家的號召,跑到鄉下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換句話說,就是城裡的娃兒不能光學書本裡的知識,還要到鄉下去參加勞動,體會一下農民們的艱辛。
剛開始的時候,下鄉的知識青年不多,隻有一兩個。周家村的村長那時還是周洪明的老爹。老村長把城裡來的知青分派到村民家裡居住,村裡每個月補貼一點糧食。
剛開始的時候,知青們滿懷勞動的熱情。跟著村民們出了幾天工後,知青們開始叫苦不迭。農村裡的勞動強度不是一般的大,天一亮就出工,天黑才能收工。知青們隻乾了一天,不去說酸痛的抬不起的胳膊和直不起的腰,就連握鋤頭的手掌上都起了好幾個大水泡。
農村裡和城裡不一樣,身子不舒服可以請假休息。到了雙搶的季節,田地裡的莊稼等著收割,就算知青們滿手水泡,頭天晚上挑一挑,第二天還是要繼續跟著乾活。
鄉下地方,吃的東西肯定沒有城裡人吃的精細,加上那幾年的年成不是很好,村民們自家都是紅薯稀粥什麼的,一大家子抓一把米再加點野菜雜糧熬的稀稀的對付三餐,就連收割的季節,村民們也最多添幾個菜團子什麼的墊飽一些肚子。
村裡給知青們補貼的糧食也不多,每個知青一個月十斤米二十斤紅薯。這個分量已經是老村長最大的寬容了。那個年月,每家每戶都不容易,村裡要留一些糧食做儲備,以免哪一戶村民家裡斷了糧沒地方去借。
知青們的補貼糧已經是村子裡一個正勞力的份額了,誰家的日子都是摳搜著過,一家人才有活命的希望。要是頓頓吃乾的,知青們的糧食連他們自個吃都不夠。
知青們在村民家裡住著,天天吃著千篇一律的紅薯粥菜葉子粥,粥裡米粒沒多少,光看見照的出人影的稀湯了。知青們猛不丁地從吃飽穿暖的生活落到了吃不飽飯的境地,心裡甭提多委屈了。更何況白天要跟著生產隊出工乾活,到了晚上肚子裡沒有什麼食物,到半夜餓的睡不著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