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知青(2 / 2)

時間一久,知青們的意見很大,知青中有些人還端著城裡人的架子,認為自己是從城裡來的,該受到村民們的特殊照顧。再怎麼著,村民們也該把自己的那份糧食全部做了給自己吃吧?這麼天天稀粥,哪裡吃的完十斤稻米二十斤紅薯?

有知青住在家裡的村民也煩死了,個個跑到老村長家訴苦。知青在自家住著,到了飯點張嘴就吃,放下碗就走,有時還嫌做的東西味道不好。洗洗碗分攤一下家務什麼的更不用想了,這是請了個“爹”“媽”在家供著嗎?

老村長開始以為,知青們下鄉就是走個過場,過不了一兩年那些知青就能回城。

沒想到一批接著一批的知青不斷地往農村走,就連他們的戶口也轉到了農村。接連兩年過去了,老村長也沒聽上麵提起知青們回城的事。老村長這才發現,這些城市裡的年輕人,算是成了周家村的村民了。

農村裡都是這樣,對待來做客的客人,不管怎麼討厭都會維持表麵上的客氣。頭一兩年,周家村的村民們對知青很寬容,隊長分派活計的時候,會分派一些輕鬆一點的活給知青們。

可是,等知道知青們以後紮根農村後,村民們的客氣就不見了。大家都是周家村的村民,憑什麼你要受到特殊照顧?而且,這些照顧不是一次半次的。照顧了你,我的活不就重了嗎?

村民們有意見,隊長分派工作,也隻能照著規矩來。要是再讓知青們做輕省的活計拿高公分,隊長肯定會被村民的唾沫星子給淹死。

從那時開始,知青們能乾多少活就拿多少公分,這樣一來,很多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知青直接抓瞎了。和做慣了農活的村民們比,知青們一天做的事隻有人家的一半,每天的公分隻能拿個五六分,能拿七分的還是有些村民可憐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結果。

一天五六分公分,連村子裡的老娘們都不如。知青們羞愧之下,更多的是為自己的肚子擔心。

農村裡的規矩就擺在那兒,不乾活就沒有公分,公分少分到的糧食就少。知青們累死累活,一年到頭就混了了肚子稀飽,吃頓乾飯都成了他們遙不可及的願望。

再喜歡挑刺的刺頭,每天餓的頭昏眼花之後,也沒有了挑刺的精力。自己連糧食都賺不到夠吃的,知青們也不嫌棄在村民家中吃的紅薯稀飯了。

不是一家人,長期在一個鍋裡舀吃的,時間久了肯定會鬨矛盾。村民們見村裡不再補貼知青的糧食,也不願意讓知青在家裡白吃白喝。

老村長怕村民和知青們的矛盾鬨深,乾脆在農閒時號召村民們和知青們共同出力,建起了一個知青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