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章(1 / 2)

秦太子駟令義渠稱臣的消息早已傳遍中原, 之前和義渠聯係頗多的趙魏等國自顧不暇,反應過來後隻覺得背後發涼。

秦國狼子野心,若河西真的歸了秦國, 這中原還能有安寧的日子?

然而不管他們怎麼想,秦國還是把河西從魏國手上奪了下來, 如今的魏國已經不複當年強盛, 魏武卒的戰鬥力大大下降, 即便有龐涓這等大才統籌帷幄, 最終也依舊輸的一敗塗地。

如果龐涓能在魏軍中一家獨大,以他對士兵的掌控力,這一仗或許不會輸這麼慘,但是魏王對他的信任有限, 魏國想出頭的將領也多,還有公子卬視他如死敵, 上下都不安寧,秦國卻不一樣, 公子虔在秦軍中的威望連秦公都比不得, 聽上去似乎有功高蓋主的危險,但是人家兄弟倆之間從無齷齪, 軍隊放在誰手裡都沒有放在公子虔手裡來的讓人放心。

魏國這一仗輸的不虧。

孫伯靈看著兵敗之後頹廢不起的龐涓,忽然覺得這麼爭下去也沒什麼意思,他自己有妻有女過的開心就夠了, 龐涓是死是活和他有什麼關係?

再說了,以他對龐涓的了解, 那家夥自己就能把自己折磨的不成樣子,龐涓這輩子最接受不了的就是被他壓在頭上,不然他的雙腿也不會廢掉。

可惜了, 他孫伯靈就算沒有雙腿也依舊活的比他快活。

秦公的目的不僅僅是河西,他留給太子駟的是一個打開了豁口的中原,隻要把裂口撕開,秦國東出便指日可待,就算他自己見不到那一天,還有子孫可以繼承他的事業。

黃河以西並不隻有秦國河西之地,還有屬於魏國的城池,當年魏軍能將秦人趕進函穀關,現在秦軍就能將魏人趕到黃河東岸,此一時彼一時,且看這場爭鋒之中究竟是誰更勝一籌。

秦國一下子收攏義渠和河西兩大片土地需要時間消化,把魏國逼的太緊也不好,所以秦軍在收回河西之地後主力便撤回關中,隻留下各城守軍和文吏處理政務。

兩年的時間足以讓太子駟習慣身份的變化,在他對政務愈發得心應手之時,繼位大典終於提上了日程。

衛霽早在半年前便到了鹹陽,當初太子駟和他說的日子早就過了,也不知道那父子倆之間又發生了什麼,硬生生從春天推到了秋天。

關中剛剛經曆一個豐年,各地的糧倉都堆的滿滿的,這個時候新君登基秦人隻能更興奮。

涇河渭水從古至今沒少泛濫成災,關中肥沃的同時也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能有好收成的良田往往不足三成。

公輸矩在關中渠修好後沒休息幾天就繼續著手將其他水係聯絡起來,關中之地在他來之前從來沒有修過大型水渠,能讓這裡從旱澇連年變成風調雨順,他也就不枉此生了。

秦國接下來肯定會連年征戰,趁現在還有餘力的時候把水渠修好,將來打仗就不會對百姓造成太大壓力,修渠屬於民生,但是在戰略上同樣是極其重要的一步。

關中地區西北高東南低,渠水自高向低流連人力都省了,涇水渭水洛水以及周邊的清峪河蝕峪河等水道都被連接起來,取之於水用之於水最後又歸之於水,整個關中渠的建造堪稱巧奪天工。

秦國有了關中渠以及公輸矩之後幾十年修建起來的水渠網,韓國為了疲秦而特意派來水工建造的鄭國渠就被堵死在家門口,誰能想到韓國的目的是疲秦,最後卻造就了強秦路上不可或缺的大功呢?

衛霽想起這些忍不住揚起唇角,不得不說,拋開利益相關,這個時代的所有陰差陽錯都很有意思。

韓王的想法很好,修渠需要耗費人力,被征去修渠的青壯年多了當兵的就少,兵力減少秦國對外擴張的步伐必然要緩下來,可是他就沒有想到緩和之後等著他們的會是更激烈的狂風暴雨嗎?

也許韓王想的是隻要韓國彆在他在位時被滅掉就行,繼任者的事情和他無關,可惜秦國動作太快,始皇帝從開始動手到一統天下一共也隻用了不到十年。

將來的事情有後人處理,現在他們將基礎打穩些,將來一統天下的那位秦君就能少些麻煩,就是不知道現在這麼下去,大一統的究竟會是始皇帝還是另一個大魔王昭襄王了。

衛鞅師兄在秦國變法多年,因為手段和史書記載不太相同,所以並沒有激起那麼重的民怨,再加上他和孫師兄在其中緩和,將來的殺身之禍算是險險避過。

秦國在施行軍功製之後每年都有許多丁壯主動參軍,當兵多好啊,不光能吃飽肚子,在戰場上殺敵還能立功,如果僥幸活著回來就是光宗耀祖,而且死了也不怕,君上對士兵寬厚,戰死的士兵家眷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死也死的放心。

秦人本就尚武,二十等爵製推行之後更是激起參軍熱潮,虎狼之師的凶名就是這在一場又一場惡戰中打出來的。

當成為士兵成為大家熱衷的事情之時,門檻這種東西就要起作用了,各個諸侯國都是征兵,但是在秦國卻不是所有丁壯都能當兵,一戶隻有一人可以家成為正式的兵,其他的隻能是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