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徐家豆腐乳在周邊村子逐漸傳開來,慢慢的也就傳到了鎮上,這幾日鎮上陸陸續續來了好幾次登門拜訪的,都是些嗅覺靈敏的商販,想將近來聲名鵲起的徐家豆腐乳販到鎮上去。
時間進入三月,溫度逐漸高了起來,徐家豆腐乳的生意倒是越來越好了,眼瞅著徐家豆腐乳的名聲在鎮上逐漸流傳開,徐青山便跑了一趟鎮上,在麗水大街碼頭附近,洪家豆腐攤兒的邊上租下個攤位,第二日老爺子和石氏便帶著放棄了讀書的徐文,帶著三個壇子的徐家豆腐乳,在碼頭附近租的攤位上販賣。
雖然徐家豆腐乳的名聲已經傳了開,可畢竟是新鮮東西,頭前幾日買的人並不多,每日都有剩餘。
直到第三日才漸漸好了起來,到了下午未正時分,倒是賣的差不多了,不過還沒有到人人爭相吹捧的地步。
俆章還在學塾裡頭讀書,如今已經開始試著作經帖文章了。
徐青福三兄弟則帶著婦人們和徐彬在家耕田引水,將糧種灑下,培育秧苗。
時間來到四月份,家裡的四百多壇黴豆腐賣了五分之一多一點,多的時候每日都能賣出去兩三子,少的時候也有一壇左右。
一切都在有條不絮的進行的。
直到四月二十三這日,家裡的秧苗都已經移栽完成,一個陌生人卻來到了大灣村,找到了徐家。
這人四十多歲,身上穿著綢緞做的衣服,中等身材,臉有些圓,一雙小眼睛裡頭透著精明。
“某姓許,來自盛家,替大老爺管著盛家名下所有雜貨鋪的事兒,近日聽鎮上的管事兒說了徐家豆腐乳之名,匆匆趕來,多有叨擾,還望老爺子莫要見怪才是。”
姓許的掌櫃直接開門見山,點名了自己的來意,沒有絲毫遮掩。
老爺子趕忙將人迎進了正堂,送上茶水,奉若上賓。
“徐掌櫃此來可是為了我家豆腐乳的生意?”
聽聞是盛家的人,老爺子天然帶著信任。
徐掌櫃笑著說道:“正是,我想從老爺子這兒進些豆腐乳去縣裡販賣,至於這價錢嗎?便和老爺子在鎮上販賣的一樣,溧水鎮上也有咱們盛家的雜貨鋪,都歸許某掌管,若是老爺子不介意的話,可將家中的豆腐乳都賣予許某,咱們雙方簽訂契書,日後你們徐家負責製作,我們盛家負責販賣,不知老爺子意下如何?”
徐老爺子說:“如此自然是最好的,可是現如今家中隻剩下三百多壇的豆腐乳了,若是想要做出好的豆腐乳的話,非得等到秋後入冬不可,家裡剩下的這些,倒是都能夠賣給許掌櫃的。”
許掌櫃倒是並不怎麼詫異:“這俗話說得好,物以稀為貴,這豆腐乳若是這般容易做出來,也賣不到如今這般價格了。”
“老爺子,敢問您家一壇子豆腐乳共有多少塊?”徐家賣豆腐乳是按一文錢一塊賣的,許掌櫃是來做生意的,又不是做慈善,自然要問清楚。
這俗話說得好,親兄弟還明算賬,何況徐家和盛家是早就出了五服的親戚,血脈什麼的老早就淡薄了,如今盛家的掌櫃找上門來,顯然是盛家在關照自家,老爺子可不是那種不知事兒的人。
老爺子說:“如今這些都是大壇子,一壇大概有六百塊左右,或許會有些出入,但也頂天了也就是幾塊而已。”這些壇子都是後來從縣裡買回來的那種大一些的壇子。
“不瞞許掌櫃的,我家打算下次便推出三種壇子,一種是這種能裝六百塊的大壇子,還有能裝三百塊,和一百二十塊的小壇子,有些客人一次買的多,便一次買一壇,如此也能方便些,而且我家豆腐乳耐放,隻要放在陰涼處,便是存一整年也不會壞。”
說者無心,聽者卻有意。
許掌櫃聽到老爺子說準備推出三種壇子的時候眼睛裡頭就有精光一閃而逝。
壇子太小了,能裝的豆腐乳少,再搭上壇子自然不劃算,可若是稍微大上一些那便無妨了。
若是小門小戶的尋常百姓來買,自然是按塊兒賣,大壇子也可回收,可若是大戶人家來買,自然是一壇子一壇子的買,那些個大戶人家裡頭哪一個不是人口眾多,仆役如雲的,區區一大壇子,也不過十天半個月的量罷了。
可若是那些個中產之家,大壇子確實有些多了,若是用些小一點的壇子就劃算多了,便是價錢貴上那麼幾文,他們也不會介意。
能想出這般法子,看來徐家人還是有幾分聰明,而且並沒有借著和盛家有親就擺高姿態,順杆往上爬,瞧著態度頗為誠懇,難怪老爺讓特意關照一下徐家。
許掌櫃的如是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