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蘇轍:“應該的應該的。”
【不過大家看到此處,真以為倆人能徹底一筆勾銷嗎?當年蘇軾蘇轍考中進士,王安石就曾放言如果自己是考官絕不會任用他,還故意吊著蘇轍到商州任職的文書不給他,此後變法開始,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蘇家兄弟二人不能在汴京任要職都有王安石的原因。】
【王安石死後,蘇軾奉命起草了誥命《王安石贈太傅》,其中寫“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也就是說,蘇軾誇了王安石的文采和為人,但始終沒有提到他的政績。主播更傾向於認為,蘇軾和王安石,本就沒有私人恩怨,二人在政治主張上互不相讓,或許到死都未曾和解。】
【123:如果他們知道靖康之恥,會不會意識到當初的對立都是浮雲......】
【這位觀眾說的是,其實後來北宋滅亡得那麼不光彩,汴京百姓生活得水深火熱,蘇、王二人要是泉下有知,是否皆會反思自己當年的主張。】
說道此處明意笑笑:【不過這就是後話了,曆史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王安石和蘇軾在當時都看到了國家的弊病,隻不過一個的治療方案偏向保守,一個偏向激進變革,真要論起來,當初若是蘇軾當權,也不一定能有王荊公做得好。】
北宋,聽到北宋滅亡、靖康之恥的宋仁宗猛地從龍椅上站起來,他們趙家的江山要亡了?還亡得十分不光彩?那個什麼王安石變法,究竟是福是禍?
不說皇帝,整個汴京的人在聽到這番話後皆是震驚萬分。他們原本把這神跡當成蘇軾的話本子來看的,現在天上的仙女突然告訴他們國要亡了?而且汴京百姓為什麼會生活的水深火熱?他們的皇帝呢?他們的軍隊呢?
“是遼還是西夏?還是說哪個農民起義把大宋給推翻了?”
宋仁宗踱來踱去,看著底下的一群臣子,整個大殿皆是愁雲籠罩。
遼國自從澶淵之盟後就一直和大宋交好,西夏雖然虎視眈眈,但隻要歲幣給的夠也能安撫,宋仁宗和大臣們實在想不通問題出現在哪裡。畢竟在他們看來,現在的大宋正是盛世之景。
“蘇軾和蘇轍還沒到嗎?”宋仁宗問身邊的侍從,既然這神跡為蘇家而降,說不定破解之法也在蘇家身上?
這個時候,他真的無比懷念範仲淹,現在的朝堂雖然也不缺治世能臣,但卻少有像範文正公那樣熟知軍政文武兼備的全才,要是範仲淹在,是不是能幫他分析一下潛在的憂患?
“陛下,海州沈括派人上書,言他能和神跡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