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台詩案(完)(1 / 2)

【我們方才說到朝中一大批人都在竭力地營救蘇軾,其實這個時候,想要救他的人還有杭州和徐州的老百姓。當年在杭州做官時,蘇軾曾不辭辛勞地為百姓修建水利設施,遇到新法也是想儘一切辦法減少百姓損失,包括在徐州遇到黃河決堤,也身先士卒帶領百姓一起抵抗洪水。蘇大人雖然愛寫詩發一些小牢騷,但也是在實打實的做事的。】

【老百姓們不理解官場的彎彎繞繞,他們采用了一種看起來愚昧卻又有些令人感動的辦法,他們跑到寺廟裡麵求神拜佛,設立了道場為蘇軾誦經,請求上天免除這個他們心中的好官不要被殺頭。】

天幕外,陶淵明目光有些動容,有入世為民之誌卻不能被小人所容,這個後輩和自己當初的經曆何其相似,但卻偏偏落得如此下場。

或許是感覺直播間的氣氛有些沉重,明意話鋒一轉:【在這裡順便給大家安利一下杭州蘇堤哦,蘇堤春曉是西湖十大景觀之一,大家再去踏春的話可以感慨,此處是東坡千年前看的春光。】

【乾隆:朕去過,還不止去了一次!】

【123:樓上,你在玩角色扮演嗎,為什麼不選個有腦子的皇帝cos一下。】

正在得意的乾隆:???

【朝堂上那波小人為了一口氣把蘇軾逼入絕境,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蘇東坡曾經寫過一首詠檜樹的詩,其中有句子“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說大樹的根有多深,恐怕隻有地下的蟄龍才能知道。舒亶就對宋神宗說,陛下您是真龍天子,您是在天上飛的,您看蘇軾他寫詩罵您在地底下。】

【東邊雨:可惡!宋神宗要是信了就是傻蛋!】

【明白人:自古文字獄都是如此可笑,不過在這方麵還是要數愛新覺羅家不要臉。】

乾隆:......

【也許上天真的憐惜有才華的人,在蘇軾被捕入獄的第四個月,太皇太後病危,病中依舊惦念著仁宗當年和她說過的話,“今日為子孫得太平宰相二人”,這二人指的就是剛參加完科考的蘇軾蘇轍二人,太皇太後把宋神宗他爺爺搬出來勸他,宋神宗也順坡下驢,接著太皇太後病重的名頭大赦天下,免了所有死囚的死罪。】

言語的轉述終究沒有畫麵的衝擊力強,為了防止總是自己乾巴巴陳述,明意將鏡頭切給全息影像。

畫麵中的蘇東坡對著牢房的牆壁枯坐發呆,他比剛入獄時瘦了許多,在日夜的折磨下說是形銷骨立也不為過,白發在這段日子裡瘋漲,他從來沒有哪一個瞬間比此時此刻更懂得何為絕境。

蘇軾自問是個俗人,愛酒食,愛山河之景,愛書中聖人之教誨,愛這塵世一切有趣味的東西。他也貪生怕死,也怕死後一家十口流離失所,但是所有對俗世的眷戀和懼怕都不足以讓他對這場冤案服罪認罰。

禦史台的夜晚陰暗幽森,透過那道唯一的小窗,依稀可以看到有槐樹、鬆柏、榆木、竹葉的影子落下。蘇東坡拿起筆墨,提筆寫下《禦史台榆、槐、竹、柏四首》。

今日南風來,吹亂庭前竹。......

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風霽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畫麵中的蘇軾筆走龍蛇一氣嗬成,明意的畫外音也適時響起:【大家都知道蘇東坡愛竹,曾經寫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雖然老蘇他也沒少吃肉,但對竹子的喜愛卻帶有文人最樸素的靈魂共鳴。】

【“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這句話成為了後世的名句,風雪蕭然,翠竹不改其姿,你可以折斷它,但不可以侮辱它。蘇軾在此處是在說竹子,但更多的是在說自己。即便我如今是個落魄不堪的階下囚,但我依舊堅持自己最初的誌向,小人暗害又如何,我依舊是我。】

明意說到此處,原本的影像恢複播放,畫麵配音響起悠揚的笛聲。

【雨過天晴:有點想哭,此處理解滿分。】

十二月二十九,宋神宗以太皇太後薨逝大赦天下,蘇軾出獄。

解開鐐銬,走出牢房,蘇軾偏頭看向了東邊天上那一抹不甚明亮、卻足夠給天地希望的晨曦,一個人駐足眯著眼看了良久,久到長子蘇邁出聲喚他才回神。

/

千年前,蘇洵望著天幕上那個和自己形貌相仿的人,不禁感到眼眶發酸,到此時此刻,他早已沒有了任何對兒子不懂得保全自己的責怪,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驕傲。

蘇洵自己也是個讀書人,作為一個父親,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仕途無憂一生順遂;但作為一個文人,自己的兒子能在絕望的境地中寫下“可折不可辱”這樣的字句,他欣慰又敬佩。

好在天降神跡,他們父子三人現在仍在一處,想到這點,蘇洵又對前路充滿自信。現在天下人皆知他蘇家的冤屈,他不信官家還能降罪!

蘇洵正這般想著,便見不遠處一位腰間束革帶,頭戴襆頭,穿錦靴的公差模樣打扮人物走來,見到蘇家父子三人先是客氣地行禮,道明來意:“傳官家懿旨,邀蘇先生於宮內議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