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蘇家,父子三人對這一觀點讚同不已,蘇洵反應最為激烈。雖然自己也是科舉出身,但他早就發現了朝廷在軍力上的懈怠,這種自毀長城的做法,遲早會把祖宗基業給斷送了!
宋仁宗最委屈了,自己提倡科舉、大興文教不好嗎,他在位這麼多年朝堂名士輩出,天下皆讚頌當朝由太平盛世之景,怎麼到了這女神仙嘴裡,自己這樣反而不對?
【宋朝皇帝喊的口號很不錯:“皇帝與文官共治天下”,以為隻要自己禮賢下士、崇尚文治,就不會有武將把自己推翻。可是他們忽視了,當滿朝找不出一個能打勝仗的將軍時,該用什麼去應對虎視眈眈的遼和西夏?】
【此外,為了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宋朝還實行了更戍法,簡單來說就是軍隊常常來回換地方,而將領不動,這樣一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通俗來說,就是將領和軍隊士卒之間不熟。】
【123:嗬嗬,一個上下不熟的團隊能打好仗才怪!】
趙普捏了把汗,有些心虛:彆罵了彆罵了,這些被後人詬病的政策裡,一大半是他獻策的......
【除了大的政策導向,宋朝士兵招募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宋朝每年會招募一大批流民、罪犯進入軍隊,這就導致了士兵質量的良莠不齊。看過水滸的大家都知道,宋朝罪犯的臉上是有刺青的,這導致宋朝軍隊好多士兵臉上帶刺青,也因此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偏見,保家衛國行軍打仗原本是值得被尊崇的事情,到了宋朝卻逐漸為人不齒。甚至那句主播十分不喜的民諺,“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就是從宋朝傳出來的。】
【丐幫幫主:拳頭硬了!】
【說起流民,這就要提一下宋朝的土地政策了。我們學過曆史的都知道,古代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在於小農經濟,而農業稅也是國家財政的命脈,因此為了保證農業稅收曆朝曆代都會儘量防止土地兼並。但宋朝就是這其中一個例外,他們不抑兼並,以至於到了宋徽宗時期,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農民沒有土地,要麼變成佃農,要麼變成流民,而賦稅又繁多沉重,老百姓實在過不下去了就隻能造反,因此宋朝也是中國曆史上農民起義最多的一個朝代。那些滿嘴黎民正道的士大夫,一邊享受著優渥的俸祿,一邊吟風弄月,皇帝被文官牽製大氣不敢出,遇到糊塗些的甚至和文官一起附庸風雅大肆揮霍,中央禁軍為了討皇帝歡心有時候還在頭上帶簪花,這樣風氣下,你想讓宋軍打勝仗?】
明意深呼吸,繼續道:【方才說的大致是王安石變法前北宋軍事上的軟弱,軍事主要是用來鎮壓農民起義和抵禦外敵的,而在財政上,因為冗員、冗兵、冗費問題的嚴重,每年還要向遼和西夏輸送大量歲幣,北宋財政也是岌岌可危。】
趙匡胤和部下再次被震驚了:為什麼要給遼歲幣?燕雲十六州都沒買回來,還要給人家送錢?我們國庫錢很多嗎?
【說起這歲幣真的不能不說說當年的澶淵之盟,寇準威逼利誘好不容易把宋真宗帶到前線,明明宋軍處於優勢地位,但宋真宗還是要給人家送錢議和,事後還大肆鼓吹自己英明,覺得花錢買和平真是明智之舉,可這種事就像蘇洵在《六國論》裡講的那樣:“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猶抱薪救火,薪不儘,火不滅”,不得不說老蘇這手借古諷今用的好極了,可惜當政者是個瞎子!】
第一次被天幕點名表揚的蘇洵愣了愣,略有些尷尬地捋了捋胡子,但一想到天幕中提及的積貧積弱,屬於自己的那絲小得意很快就被大的擔憂淹沒。
遠在汴京的宋仁宗努了努力不讓自己厥過去,畢竟,他就是那個瞎子!
【北宋建國以來,軍力孱弱、財政緊張、民怨沸騰、官員腐敗,當政者看不見嗎?當然看得見,於是就有了變革的第一次嘗試,也就是我們學過的“範仲淹改革”,又稱“慶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