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文章不像蘇軾那麼洋洋灑灑,蘇軾寫文作詞善用比喻,大部分時候是用高超的文采征服你,但王安石的文章更注重邏輯和說理,常常能將一個道理說的無懈可擊。】
【這封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就是這麼一個特征,王安石開篇誇宋仁宗,說官家您很不錯,又仁慈又能夠任用賢才,但是為什麼百姓還是窮困不堪,朝廷財政困難、民間起義不斷呢?歸根究底,還是祖宗留下的那一套製度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形勢了,我們現在必須變革,否則有一天敵人的鐵蹄恐怕會踏破大宋的山河,到那時候,哀鴻遍野,後悔就晚了!】
【丐幫幫主:神預言啊!靖康之難可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yeah:仁宗應該是沒聽進去吧,否則王安石也不用等到神宗朝再施行變法。】
天幕外的宋仁宗後背虛汗不止,他確實沒聽進去,不僅沒聽進去,當時讀完這篇文章甚至覺得這個叫王介甫的想法有些驚世駭俗,改弦更張、大變祖宗之法,這是會引起朝野動蕩的啊!
在天幕的洗禮下,蘇家父子三人倒是比較淡定,他們已經大概看清了,這女神仙明顯是欣賞王安石的主張的,至於為什麼欣賞,一定是因為她知曉後世之事,看事情要比他們更高一層。想到此處蘇家父子三個忍不住一起歎氣:每個人被困於自己的曆史裡,都猶如籠中困獸,誰也不能真正超脫啊!
【儘管王安石說的苦口婆心,文章裡麵也是一針見血,但宋仁宗經曆了範仲淹改革的失敗,且人近晚年心老體衰,再加上連個兒子都沒有,注意力早就不在這上麵了。宋仁宗一死,養子宋英宗在位四年也死了,於是政權便落到了年輕的神宗頭上。】
【主播此處就不得感慨一句,趙家的人一個個可真不是長壽之相啊,在位的皇帝要麼英年早逝要麼英年早瘋,不少研究曆史的都質疑過他們家是不是基因裡麵有問題,因為不僅皇帝死的早,宮裡麵的小皇子也是很難長大成人。】
【喵嗚:嘖,我要腦補一些宮鬥大戲了......】
【丐幫幫主:那個著名的故事“狸貓換太子”主人公不就是宋仁宗嘛,細思極恐!】
此刻,不僅是趙家皇室裡的王子王孫慌了神,就連禁內的妃嬪太後們也心虛不已。這神仙恁缺德,這等皇家辛密怎的也往外說!
宋仁宗趙禎已經是心如死灰,他原本以為自己這輩子總還能留個血脈的,後宮現在也有妃嬪懷孕,他還暗中期待這個孩子會是個龍子,沒想到啊,皇位真的要讓給宗室裡的子侄了!
歐陽修、韓琦等一乾輔政大臣想的倒比宋仁宗長遠,天幕既然已經透露出了未來天子非當今聖上親生,那範圍一下子就縮小許多,隻是那新皇帝隻在位四年,為了社稷安定,他們要不要事先另做打算?
另一時空下,趙匡胤看得眉頭緊鎖頭痛不已:這天幕再看下去能把他活活氣死!弟弟趙光義奪了兒子的皇位不說,後代身體還一個接一個出毛病?廢物!那麼多嬪妃供你們挑選,連個健康的後代都生不出來!
【宋神宗是一位年輕有抱負的君主,他親政以後看到了宋朝的爛攤子,想要改變諸多弊端,便到處尋求想要變法的臣子。結果他悲催地發現,朝中所有人都想著得過且過,就連以前跟著範仲淹改革的人,現在都是一副求穩保平安的態度。】
【這個時候,神宗遇到了王安石,讀過王安石的上書,這位年輕的皇帝拍案叫絕,對著身邊人直歎:“王安石簡直就是世界上的另一個我!”能夠得到一位全心全力支持自己的君主,王安石也是感激不已,於是熙寧二年,已經四十八歲的王安石擔任參知政事,開始全權負責變法。】
聽到此處,王家院子裡一片沉默。
王安石的長子王雱年少聰慧,平日裡和父親探討時事也總是暢所欲言,此刻見眾人都不做聲,便自己開口:“父親,曆來變法者幾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活著時要遭受眾人圍攻,吳起商鞅之徒下場更是慘烈,即便如此,您依舊要主持這場變法嗎?”
此時的王安石雖然還隻是一個普通的京官,但他想了想,覺得自己能夠回答兒子這個問題:“為父既然選擇變法,便是將生死功名全部拋之身外,唯一所求也隻是變法有成,如此,你可擔心自己受牽連?”
王雱笑笑,目光澄澈:“自然不會,不僅不擔心自己受牽連,還很驕傲,我是您的兒子!”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登飛來峰》,已經將王安石當初的政治理想闡述得一清二楚,他的選擇和眼界,不會受到浮雲遮蔽,因為他站在最高處,看到的也是那些反對者看不到的風景。】
【123:嘖,王安石的詩有一種詩火但不記得作者的蜜汁觀感!】
【花弄影:真的是這樣,你能想到“春風又綠江南岸”“爆竹聲中一歲除”是他寫的!】
【喵嗚:還有那首“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震驚,原來我會背這麼多老王的詩!】
看到評論區的發言,明意笑笑:【還有那個著名的寓言故事“傷仲永”也是出自王安石筆下,不記得他的文學作品,有可能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的才華掩蓋了其他方麵的才能。況且王安石當上參知政事以後,大力改革科舉,反對以詩賦選拔人才,他認為真正能為國家做事的人應該在年輕時多了解社會多處理實事,而非將時間浪費在吟詩作賦上麵。所以王安石應該也不在乎後人怎麼評價他的文采。】
眉州,蘇家父子三人點點頭,這個主張有道理,雖然他們自詡文采不錯,但事關國家用人,自然還是要選用真正有真才實學的人,治國不是靠寫詩就能成的,這波讚同王介甫!
【王安石變法的諸多政策裡,被抨擊的最猛烈的就是“青苗法”。簡而言之,這個辦法就是把國家變成一個銀行,每年春天借錢給種不起地沒糧食吃的老百姓,等到秋天豐收以後又從老百姓那裡收回兩分利息。這個辦法王安石自己在地方上當縣令的時候實驗過,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於是他就想把這個政策推行到全國。】
【此政策一處,滿朝嘩然。當時抨擊王安石的唾沫星子估計能把他淹沒了,有人說他賺老百姓的錢不要臉,有人說他改老祖宗政策是要下地獄的,也有人說這是盤剝百姓為他自己斂財。】
不隻是明意嘴裡的那幫大臣開始跳腳,天幕外宋仁宗身邊的一乾臣子也忍不住發出了議論,這,朝廷放貸給老百姓,古今未有啊!
像是沒有聽見明意說那些朝臣怎麼罵自己的,王安石轉過身子衝兒子解釋道:“他們這些人沒有罵到點子上,為什麼要給老百姓放貸,因為地方上豪強都是在以高利貸的方式盤剝百姓,國家把放貸的權力拿到自己手裡,相當於是不給那些豪強壓迫百姓的機會。二分利息是百姓可以還得起的,但那些富戶的債老百姓卻一年又一年還不完,國家拿兩分利使得財政緩解,百姓生存也有了保障,何樂不為?”
雖然現在的自己還未主持新政,但王安石卻能一眼看出重點所在。
王雱默默點頭:記下了,罵人要罵到關鍵上,否則父親一律當沒聽見......
【王安石想用這個法子抑製地主兼並,可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北宋優待文臣,那些壓迫百姓的豪強地主,大部分都是文官,動了文官的利益,他怎麼可能不被罵?再加上王安石和宋神宗都犯了一個錯,那就是操之過急。】
【王安石自己在地方上實行青苗法,前提是他自己是個品行有保證的好縣令,可當他把這個法子推廣到全國,守舊派君子不與他合作,他就隻能任用一些投機取巧追名逐利的小人,小人借著新政的名義強迫百姓貸款,過度征收利息,於是好好的法子反而淪為了迫害百姓的工具。】
青年蘇軾聽到此處氣得拍膝:“可惜啊!都怪那些保守的文人,為什麼不和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