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夢回 世事一場大夢(1 / 2)

昨日夜裡發起了高熱,加之幾日水米未進,蘇軾有一種時日無多的預感,強撐著坐起給弟弟蘇轍留了遺書:“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

他幼年時聽一個老道士說,人在臨死的時候,此生的經曆會像走馬燈一樣在眼前閃現。當時的他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這老道士自己又沒死過,哪能空口白牙愚弄世人。

可沒想到此次寫罷撂筆,整個人便陷入了光怪陸離的夢中世界。

像是被一團輕柔的雲托起,穿越崇山峻嶺,到了自己熟悉的地方。

眼前的迷霧散去,蘇軾看清了周圍景致,這是眉州老家父親的書房“南軒”。書房裡有一高一低兩張書案,低的那張書案前坐了一個正在埋頭溫書的小童,隻是這小童的注意力明顯不怎麼集中,總是時不時抬頭皺眉看向窗外,複又將視線轉回書頁上。

即便隔了四十年未見,蘇軾也一眼認出了這是弟弟小時候,隻是怎麼書房裡隻有弟弟一人,自己這個時候去哪裡了?

未幾,門外跑進來一個滿頭大汗的孩童,身形看著要比屋內的弟弟硬朗挺拔一些,一陣風似地朝著書案奔去:“阿同,我今日和鄰家二虎子吵架吵贏了,他灰溜溜地將偷來的鳥蛋全部送回了鳥巢,你是沒看見,他那吃癟的樣子可有意思了!”

蘇轍年幼時身體虛弱,並不喜歡像哥哥一樣精力旺盛地四處跑跳,但聞言還是笑著回道:“這樣說來哥你今天又做了一件好事,娘知道了一定很高興!”

蘇軾驕傲地點點頭,隻是看到弟弟手中的書後臉色大變,提手拍上腦門,忍不住哀嚎:“完了完了,父親他今天是不是要抽查《戰國策》,我還沒背會!”

年幼的蘇轍因為常年不出門的緣故膚色比蘇軾白了一個度,如今姿勢板正地坐在案前,越發像個讓人想揉一把的糯米團子。

此刻,糯米團子故作老成地開了口:“哥你放心,方才我已經將父親可能抽查的部分背熟了,一會兒我就站在父親身後,你記得看我嘴型。”

“阿同,我的好阿同,沒有你為兄可怎麼活!”童年時期的蘇軾給了弟弟一個感激的熊抱。

【123:老蘇坑弟弟的屬性,原來從小就開始發育了!】

【柳樹發芽:這樣的弟弟給我來一打好嘛,太乖太可愛!】

在夢中旁觀了這一幕的老年蘇軾已經想不起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也可能是小時候這樣的事情太多了他便淡忘了,隻記得兄弟倆沒少靠這種法子在父親的抽查中蒙混過關。

當時隻道是尋常,往日裡覺得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曆儘千帆後回看,卻發現那時無憂無慮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恬靜美好的歲月。

天幕外,有文人對蘇軾幼年時這種行為感到不滿:“讀書本就講究一個‘勤’字,這等偷懶打滑的行為,豈不是要教壞了以後的讀書人?”

“兄台你這就不對了,那蘇子瞻平日裡抄書八遍,該用功時比你我中的任何一人都要用功,這不過是小兒心性不穩時的童真童趣,你又何必斤斤計較?”

“話說這蘇軾也真是天賦異稟,這樣的情況下才氣還要比弟弟蘇轍出色許多。”士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道。

這話被另一個人急忙打住:“這話可千萬不能說,沒聽天幕說他認為弟弟才華天下第一,你這要是傳到他耳朵裡,他不得寫文章罵死你!”

天幕上,幼年時期的蘇軾愛領著弟弟玩文字遊戲,找幾個同伴圍坐在一起,每人說一兩句詩,從而拚湊成一首完整的詩篇。

“庭鬆偃仰如醉”、

“夏雨淒涼似秋”

蘇軾:“有客高吟擁鼻。”

年齡最小的蘇轍呆了呆,情急之下胡亂拋出一句來:“無人共吃饅頭!”

蘇軾哈哈大笑:“阿同,你這句接的狗屁不通哈哈哈,今晚就讓阿娘給你蒸饅頭,我與你共吃!”

“原來此行自己竟是個夢中的看客。”年邁的蘇軾旁觀著兄友弟恭其樂融融的場麵,陡然生出許多不該有的羨慕來。

隻是還未等他看夠,畫麵一轉,他看到青年的自己和父親弟弟乘舟北上,一路豪情滿懷,立誌要在汴京闖出一番天地來,而事實也確實如他所願,科舉中他和弟弟一路青雲直上,一時間成為了京城裡的紅人。

父親蘇洵一輩子求取功名卻屢屢落選,見兩個兒子輕輕鬆鬆摘下進士,一時間感慨萬千。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