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外,汴京城民意洶湧。
天幕上,開封府的百姓也是怒火滔天。
危難當頭,誰願意看著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被摧毀?老百姓不是瞎子,他們分得清楚哪些官員是值得信賴的,哪些是以權謀私的小人。
開封府的登聞鼓不分晝夜被敲響,肅穆的鼓聲響徹在朱雀門正對著的禦街上。太學生打頭,老百姓隨後,堵住了官員們上朝的去路,要求將李綱李大人和種師道將軍官複原職。
“呸!你也配穿上這雙官靴!”
李邦彥被一群市井百姓團團圍住,幾個婦人二話不說便要上前去扒下他的靴子,蜂擁而上的百姓個個對他怒目而視,看樣子恨不得對他扒皮抽骨。
這種情況下,宋欽宗即便再優柔寡斷也隻得順應百姓民意將李綱的權力恢複。至於種師道,此次率兵前來汴京援救時已經是七十高齡,又在金軍圍困的過程中日夜操勞,在金人撤軍後因為疾病纏身選擇了致仕。
此刻,滿朝文武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金軍撤退了,太原三鎮到底要不要割讓?
李綱再次苦口婆心地給宋欽宗講太原三鎮的地理位置對於中原是多麼重要,甚至請求宋欽宗現在派人追擊金軍,趁其不備搓其主力。
宋欽宗聽到這種膽大的建議嚇得立馬擺了擺手:“使不得使不得!李大人,不割讓太原三鎮已經是對金軍極大的挑釁了,若是再挑起禍患,萬一他們轉頭殺了回來怎麼辦?”
李綱與這位年輕的皇帝對視,目光沉靜:“官家,即便您今日不追擊,金人總有一天還是要殺回來的。”
【此處李綱的分析是對的,金軍撤退的那批軍隊和金軍西路軍彙合以後確實陳兵相向,見宋朝遲遲不履行割讓太原三鎮的承諾,便開始自己派兵準備攻打太原三鎮。與此同時,原本跑到江南一帶的太上皇帝宋徽宗見汴京暫時解圍也回來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汴京被圍困的歲月裡,東南方向的援軍遲遲不到,到這時候才搞清楚是逃到江南的宋徽宗押著主帥不讓來,企圖在汴京滅亡後保留江南的財力物力建自己的小朝廷。】
【123:趙佶,你承認吧,趙桓是不是你老婆和彆人生的你才這麼坑這個兒子...】
【丐幫幫主:可皇城裡麵可不止他的一個兒子啊,肅王趙樞這次好像還被金人帶走當人質了...】
天幕外的司馬光手握毛筆,一邊為天幕上的畫麵感到悲憤一邊奮筆疾書記下這一切,事情都到這地步了,他還編什麼《資治通鑒》啊,這北宋的未來才是最有教育和警醒意義的屈辱史!
他要記下這一切,給後世的臣子君主人手發一份,讓他們每天一邊吃飯時誦讀一遍,看看一個朝代能夠丟人到什麼程度!
【當金軍出兵時,老將種師道在這個時候離世了,種師道的弟弟也犧牲在了戰役當中,而李綱作為一個文官硬生生地被宋欽宗派去指揮打仗,也是接連敗績。正是這樣的戰敗給了主和派機會,他們又開始叫囂著要把三鎮送給金軍以平息怒火,而宋欽宗本人在看到軍隊屢次被金人按著打以後也偏向了議和。】
天幕上,金人率領十萬大軍圍攻了太原城。
吸取上一次的教訓,金人看到了太原三鎮對於北宋的關鍵。隻要攻下太原,金軍便可順著平原穀地一路南行,搶占原本屬於宋朝的地理優勢,是以,這一次,他們絕對要拿下太原。
太原城中,已經撐了二百多天的守將王稟和張孝純登上城牆,看著將底下烏壓壓的金兵一步步將整個太原城圍城鐵桶,眉頭緊鎖,但守城的意誌依舊如最初那般堅定。
“將軍,城中的糧草...最多隻夠支撐十日!”
一名麵黃肌瘦的副官前來報告,顯然不知眼前的狀況該如何是好。
二百多日,汴京曾派軍來支援三回,卻屢屢因為情報有誤或這樣那樣的問題失敗,為今之計,他們隻能靠自己死守。
王稟沉思片刻,與張孝純一同來到城中,看著全部在為守城忙碌的老百姓,出聲問道:“鄉親們,王某今日給大家交個底細,城中糧草已經快斷絕了,若我們投降,大家或許還能有一場活路,這城,我們是守還是不守?”
街上忙碌的百姓三三兩兩地聚集到王稟跟前來,他們有的手中拿著加固城牆用的工具,有的拿著武器隨時準備應對金軍的新一輪進攻,有的乾脆連家裡的鐵鍋都拿出來用來修築防禦工程...
若遇守城,人人皆兵。這是祖先遺留下來的秦晉風骨,他們義不容辭!
“投降也是給金人做奴隸,我們寧肯站著死,也絕不跪著苟活!”
“就是!糧草沒有了,還有樹皮,還有草根,實在不行,我衝出去和金人拚了,讓弟兄我們吃我的肉活下來!”
“金軍不會善待我們的妻兒的,我們就是死,也要保護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王稟見城中百姓和自己想的一致,胸中翻滾著一股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熱意,這股熱意燒的他血脈噴張,恨不得將城門外還在不斷叫囂的金人大些八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