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豐七年,在山東濟南明水縣的一處住宅裡,一個名叫李清照的小姑娘降生了。】明意打開直播間,按照慣例向觀眾問好。
天幕降臨的時候,蘇軾正處於人生中一個難得的輝煌期,高太後執政,舊臣歸朝,弟弟蘇轍在官場如魚得水,除了有時候需要和司馬光那頭倔牛爭執兩句,生活處處恣意。
彼時他正和學生李格非、秦觀一道於蘇宅臨湖的一處涼亭裡討論學問,便聽天音驟響,一女子不疾不徐的聲音自天幕傳來。
“神仙說書?”蘇軾不確定,看向旁邊的兩位學生。
一旁留著絡腮胡,一雙銅鈴眼大睜,形貌酷似張飛的是他的得意門生秦觀,聞言惶惶然抬頭,不曾從這驟然的變故中回過神來。
而另一個眉目清秀如畫,氣質溫潤出塵的學生李格非也罕見地同秦觀一道愣住。
蘇軾見多了人生變故,遇到這等荒誕事第一反應不是驚慌,反而看著兩位學生開玩笑道:“李文叔,你向來沉穩,怎地今日和秦觀一般像個呆頭鵝?”
李格非,山東明水人,字文叔。此刻聽老師蘇軾這般打趣他,卻沒有像往常一樣微笑回應,反而不確定地回問了一句:“方才那道聲音可是在說,山東明水,李清照?”
正當這時,明意的聲音再度在天幕上響起:【民間道,濟南有“二安”,一個是字幼安的辛棄疾,一個便是我們今日的主人公“易安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自小出生在名門,自幼飽讀詩書,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才女”。】
天幕外,秦觀回過神來,他不像老師一樣沒心沒肺,反倒是最先捕捉到了同門李格非的不對勁,心頭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想,秦觀試探著問道:“文叔,你那個在濟南的小女兒,叫什麼名字啊?”
李格非麵如白紙,過了好半天才回道:“小女剛剛確定的名字,就叫清照。”
作為一個把女兒當掌上明珠疼愛的父親,當女兒的名字被這神跡一般的異象提起,李格非下意識的反應隻有擔憂。
去歲離開老家時,女兒還是個在繈褓裡隻顧悶頭大睡的小團子,李格非離家時抱了又抱才念念不舍地離開。甚至因為民間流傳一種說法,說年幼的孩子不起名字就不會被小鬼收,他拖到上個月才與妻子去信定下了女兒的大名。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他把自己為人處世如明月清風一般的誌向寄托到了女兒的名字裡,也希望愛女一生聲光明磊落、秉性清澈。
這異象是要做什麼?李格非的心揪起。
蘇軾見狀拍了拍學生:“莫慌莫慌,你細聽啊,千古第一才女,這是誇呢!”
李格非這才稍稍靜下來,凝神去看這天上的動靜。
天幕猶如一副畫卷徐徐展開,隻是這畫要比時下流行的水墨生動的多,其中的人物景觀與現實一般無二。李格非認出來了,畫麵中那個粉雕玉琢的小娃娃,正是自家女兒。
“誰家的小娃娃,生的這麼好看!”
這幾乎是北宋所有看到天幕的人的第一反應。
這其中就包括正在看孫兒讀書的高太後,她見多了宮中被養的精致的帝姬,乍然看到這麼生動活潑的小女郎,也是忍不住微笑。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天幕上的李清照搖頭晃腦,一邊以稚嫩的童聲背著不解其意的句子,一邊用那雙滴溜溜的眼睛來回瞄,看窗邊的麻雀在啄食,看從樹梢掉落的一片葉子怎麼旋轉著在空中起舞。
一道輕輕的咳嗽聲在書房響起,小女孩這才意識到跑神被母親抓到了,回過頭來先發製人:“阿娘,這首背會了,換一首吧!”
【李清照的母親王氏是狀元郎王拱辰的孫女,自幼也是飽讀詩書。而這個時候,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早已憑借一手好文章在汴京城頗負盛名,李格非為人清正耿介,在教導女兒上卻是寬鬆的很,除了在學問上對女兒有要求外,其他都是任李清照怎麼高興怎麼來。】
聽聞此言,汴京城的諸多閨秀們都有些不相信:怎麼高興怎麼來?真的能做到這樣嗎?她們平常聽到最多的話可是,作為一個女兒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才是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