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天幕上的李清照馬上就用實際行動讓這些看客們說不出話來。
剛剛到京城的李清照在與父親團聚後,能夠有更多機會近距離地接觸汴京官員們的迎來送往,李格非也不避著女兒,往往就時政弊端在家中展開議論。
自幼飽讀經史子集,博觀曆代史書,又加之實際的耳濡目染,李清照的眼界和氣度並不輸於朝中的一些士大夫。
恰逢此時,蘇軾的一名學生張文潛借唐朝安史之亂的典故上書宋徽宗。
論理來說,張文潛算是李清照的長輩,可她看完這位長輩的詩後卻搖了搖頭,直言還不夠。
“哪裡不夠?”李格非問道。
“氣度不夠,辛辣亦不夠,既然要借古諷今,就要諷到點子上,何必遮遮掩掩欲語還休。”
年僅十六歲的清照提筆,一氣嗬成寫下兩首《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第二日,這兩首詩經李格非之手傳到了朝堂上,在大臣之間掀起了熱議,幾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這樣見解深刻的詩文,出自一位剛剛及笄的小姑娘之手。
“五坊供奉鬥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當年唐朝五坊裡麵供養了多少隻知鬥雞玩樂的人,沉迷在酒肉堆裡不知歲月更替。您說是不是啊當今聖上?
“姓名誰複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貪圖安逸,沒有憂患的猛將終究會在安逸中死去,北方異族虎視眈眈,你們還要這麼歲月靜好下去?
【李清照的這兩首詩寫的大氣又辛辣,她在詩中鞭辟入裡地分析了安史之亂的起因和教訓,並且指出唐朝經曆這次禍患正是由於“君主昏聵無能,群臣爾虞我詐”,這已經不是拐彎抹角地罵了,李清照就差指著宋徽宗鼻子罵他昏庸享樂任用奸臣了,由此可以看到,李清照少女時期並不隻是沉迷於自己的風花雪月,她對國家時事也有自己的見解和擔憂。】
【123:哈哈哈說好的婉約派掌門人呢,我們清照剛起來吊打一群男人!】
【九九:真應該給北宋朝堂那群窩囊廢們看看,人家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什麼胸懷氣度,他們自己什麼格局!】
被誤傷歸於“窩囊廢”的蘇軾摸了摸鼻子:“文叔,你這女兒果真了不起,比當今的許多男兒都要有勇氣!隻是,這天幕中所提到的宋徽宗究竟是哪位皇帝?”
皇宮裡,高太後皺著眉,同樣在思考這一問題:“宋徽宗是誰?難道是眼前還未成年的孫兒?可在她看來,現在的北宋在她的主持下一片安寧,除了朝臣之間有些意見不同的吵鬨,並不存在什麼大亂子啊?怎地放到那個名為李清照的女娃娃嘴裡,便成了有亡國的憂慮?”
天幕之外的汴京文人們同樣爭吵個不休。
有人對天幕中的李清照大為讚賞,直言這女子一語道出了大宋的痛點,有巾幗不讓須眉的風骨。
有人則是對李清照的那套論斷不屑一顧,什麼昏君?小皇帝現在勤奮好學,怎麼就突然冒出來個昏君?而且朝廷裡現在還有司馬光頂著,司馬先生一本《資治通鑒》彪炳千古,有他在,哪裡會出什麼亂子?
與此同時,還有主張理學的一批人跳出來大肆批評:“女子妄議朝政,本就不合規矩,李格非根本就是想借自家閨女的風氣謀名利,其心可誅!”
這幫人按照慣例在茶樓裡吵架,隻顧逞自己的口舌之快,沒有留意前來送茶水的老板娘早已變了臉色。
老板娘將茶壺重重地往桌上一擱,雙手叉腰:“女子為何不能評論朝政?同樣都是長了嘴,憑什麼你嘴裡說出來的就是道理真言,女兒家說出來的就是妄議?來啊,張嘴給大家夥看看,你那狗嘴裡是鑲了金牙不成,吐出來的話也能閃著金光?”
冷不丁被回懟的書生聞言臉漲得通紅,拍案起身:“我看就是這天幕上的女子把你們蠱惑了!”
自從這天幕出現,越來越多的女兒家意識到原來人生可以有這麼多樂趣,近來都在議論著要走出閨閣,去看看這山河風光。
老板娘冷笑:“女子怎麼了?千古女子文有卓文君、謝道韞,才有武則天,哪個不比你有本事?”
書生氣急:“你竟然敢推崇武則天,女子弄權,那是牝雞司晨的亂象!”
老板娘聽樂了:“這位公子,您說話前能不能過過腦子,現在朝廷主事的高太後可也是女子?您這話難不成是在諷刺太後弄權?”
那書生也是口不擇言,見自己說錯了話,連忙在同伴的拉扯提醒下坐了下來。
“耳朵不好就去治治,人家是千古第一才女,用得著‘蠱惑’我?誒我發現你這人用詞怎麼這麼難聽,難不成這就是你寫了半輩子文章火不了一首的原因?”
茶樓裡傳來一陣哄笑,老板娘占了上風,懶得和這幫酸腐文人一般見識,昂首離開了現場。
天幕上,滿朝都知道了禮部員外郎李格非家出了個才氣過人的女兒,對著那兩首借古諷今的詩作讚歎不已。
而李清照本人卻並不關心外界對自己的議論。
她盯上了自家後院裡的一棵桂花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