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辛棄疾(一) 丈夫未可輕年少(1 / 2)

一代才女溘然長逝,天幕外的人群中不時傳出陣陣唏噓,然而還未等他們來得及討論,天上的景色如風雲驟變,原本屬於江南的景致儘數被取代。

明意的聲音在天幕中響起。

【這一年是南宋紹興十年,這一年,抗金名將嶽飛揮師北伐,接連收複鄭州、洛陽,而後拿下朱仙鎮,金軍聞嶽家軍至無不聞風喪膽,北地的百姓簞食壺漿奔走相告,皆在盼望嶽家軍一舉收複失地,結束金人統治下暗無天日的生活。】

天幕上,在聽聞嶽家軍屢次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後,北地的人群裡爆發出陣陣歡呼,這歡呼聲一陣高過一陣,許多百姓眼含熱淚,麵上卻掛著久違的笑容,非親曆者,無法體會他們這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狂喜。

不少青壯年為了響應嶽家軍北伐,紛紛加入了當地的義軍,如此一來,嶽家軍與民間力量裡呼外應、前後夾擊,一時之間,抗金的力量呈現一種勢不可擋的態勢。

這一年,嶽飛以五百騎兵大破十萬金兵,完顏兀術棄城遁逃,北宋都城開封眼看就要被收回。

這一年,遠在江南的宋高宗趙構在秦檜的挑撥下,連發十二道金字牌催嶽飛班師,隨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定下死罪。

天幕上,接到消息的嶽飛最初覺得荒唐到不可置信,待明白了其中的緣由,最憤慨的不是自己要枉死,而是整個嶽家軍的拚死戰績都將化為泡影。

“臣十年之力,廢於一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嶽飛已逝,軍中將士、北地百姓皆哭聲如雷,直言抗金無望。

南宋複國的希望在短短兩年之內經曆了一個巨大的跌宕,像一束流星,隨著嶽飛被冤死而逐漸銷聲匿跡。當氣壯山河的嶽家軍失去了天才將領,主和派粉墨登場,一時之間再次占據了朝堂上風。

在這樣的情況下,齊魯大地,濟南幸府,辛讚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孫兒。

這是辛讚在金朝為官的第十個年頭,亦是他忍辱負重忍氣吞聲的第十個年頭。當初靖康之難,他因為家中人口眾多來不及南渡,為了保全府中上下的性命隻好屈辱地成為金朝的官員。十年來,他無時無刻不在期待著有朝一日王師北上,破碎的金甌能回歸完整。

他把自己的一腔夙願寄托到了這個剛出生的孫兒身上。

這個小兒哭聲震天,體格強健,背部骨骼狀若青牛,辛讚想到曆史上驍勇善戰的名將霍去病,他期待自己的孫兒有朝一日也能金戈鐵馬收複故土,像霍去病一樣“封狼居胥”,故而為這個孩子取名為“棄疾”。

【“去病”、“棄疾”,從名字上我們就能看出辛讚對這個孫子的重視了。辛棄疾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因此辛棄疾可以說是他祖父親手撫養長大的。辛讚骨子裡帶著複國的誌向,在教育辛棄疾上也不僅僅局限於詩書,是以辛棄疾從小便文武兼修,小小年紀便學了一身卓絕的武藝和劍術。】

天幕外,看到此處的士大夫都有些意外,修習劍術乃俠客之舉,如今的上流人家都認為武學粗魯,他們還從未見過哪家的孩子從小這麼教育的,不過天幕上說國快亡了,他們是不是從明天開始也讓子弟們學個武以備不時之需?

於蘇宅端坐的李格非還未從女兒悲慘的遭遇中緩過神來,便又看到了山河破碎的慘狀,一連串的衝擊讓他太陽穴跳個不停,誰說預知未來是好事?差點愁死知情人。

蘇軾的關注點還停留在嶽飛被處死這件事上,還未發表意見,便聽聞宮中太後急詔。蘇軾擺擺手招呼學生一起去,路上一邊走還不忘嘀咕:怎會有君主冤死替自己打仗的將領呢?腦袋被驢踢了?

天幕上,辛府後院。

一少年手持銀劍利落揮出,而後果斷劈落、橫掃,一係列招式似行雲流水,三五個回旋下來,如風的劍氣震起了院內的落葉,於低空飄搖起伏。

“好劍法!”辛讚在院中立了片刻,並未打斷孫子每日的晨練。

“祖父。”辛棄疾抱劍而立,板正的身姿如庭下青鬆。

祖孫都是性格直率之人,彼此之間說話沒那麼多彎彎繞繞,辛讚直接挑明了自己的來意:“鄉舉之後,論理當去燕京考試,燕京乃金人心腹之地,你當真決定要去?”

少年辛棄疾雙目炯炯,語氣堅定:“此去燕京,並不為考取功名,孫兒想借著此次機會勘察燕京的地勢和金人的軍事情況,以便為而後抗金做準備。”

天幕中的辛讚哈哈大笑,並不覺得孫子小小年紀有如此想法過於危險,反而親切地拍著孫兒還顯青澀的肩膀囑咐道:“好小子!那你定要多加小心,祖父在家等你的好消息!”

明意適時插了一嘴:【補充一下,這一年的辛棄疾十四歲,因為他從小關注軍事理論,此次去燕京勘察敵軍情況記下了自己的許多見解,在二十五歲那年結合自己幾次燕京之行,辛棄疾寫了著名的軍事論著《美芹十論》,雖然趙構有眼無珠不喜歡他這本論著,後人卻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將“美芹”作為了愛國憂民、感傷山河破碎的代名詞。】

【123:又到了熟悉的環節,你的十四歲我的十四歲好像不一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