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是辛棄疾在上司葉衡升任宰相的時候為他作的,詞的上闕將葉衡讚為高人,而自己是青山中的一座。青山始終來不到高人麵前,恰如自己這麼多年始終無處施展抱負,一句“望來終不來”,多少殷切報國的誌向、多少無奈心酸儘藏於其中。】
天幕外蘇轍最先出聲:“這句‘青山欲共高人語’用的是家兄的典故,當年兄長在越州,有‘青山偃蹇如高人’的字句留下。”
滄海桑田不過彈指一瞬,到了辛棄疾的時代,昔日名動京華的蘇子瞻恐怕早就成一抔黃土了,但其詩文卻依舊能供後人借鑒抒懷,這是一種幸福,亦是對人不能長生最大的慰藉。
蘇軾本人亦是受到觸動,毫不吝嗇對後輩的誇獎:“這位姓辛的小子不僅武藝過人,在文采上也非同一般!”
【就在辛棄疾任江陰簽判的時候,宋高宗趙構退了位,坊間傳聞當年金兵入侵趙構被嚇得失去了生育能力,於是宋朝的皇位在曆經了十次變遷後,終於又回到了趙匡胤的後人手裡。此次繼位的宋孝宗趙昚就是趙匡胤的第七世孫。趙昚即位第二個月便召回了主戰派的老臣,並且下詔為嶽飛平反,積極備戰準備北伐。】
高太後:我趙家到底是怎麼生出這麼個玩意兒的...這麼不禁嚇?
一旁的大臣們抹了抹額上的細汗,噤聲不言,思索著現在全天下都知道趙家皇帝被敵軍嚇得不舉了,以後可怎麼去挽回皇室的威嚴和顏麵?
【趙昚總體來說還是個有抱負的君主,從他執政初期大肆任用主戰派官員、重視提拔武將可以看出一開始他還是有抗金的理想的,隻是他即位初便急匆匆地召回老將張浚商討北伐,軍事上過於倉促,宋朝的將領到了戰場上還在爭權鬨不和,隆興北伐不出所料以失敗收場。】
天幕上,北伐準備之初,辛棄疾曾多次上書請求張浚的召見,並對抗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張浚並未將一個小小的簽判放在眼裡,遂將此人置之不理。
辛棄疾屢次碰壁,像一隻本該翱翔的雄鷹硬生生地被關在了籠子裡套上枷鎖,然而這並不能阻擋他抗金的熱情。二十六歲這年,辛棄疾將《美芹十論》呈上朝廷,這部驚豔世人的兵書讓宋孝宗發現了這個原本被忽視的人才。
辛棄疾在書中否定了主和派“南宋地勢無法北攻”的論斷,提出抗金非一日之計,必須先厲兵秣馬做好完全的準備,待金人懈怠放鬆,出其不意直搗黃龍。
也是因為這樣這封兵書,辛棄疾受到了宋孝宗的召見。
延和殿上,時年三十一歲的辛棄疾麵色坦然、字字鏗鏘,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南宋這麼多年來存在的弊端,也將自己心中的抗金主張一口氣倒了個乾淨。不去管天子心中到底作何主張,也不去管朝堂眾臣五彩紛呈的表情,隻是一股腦說個痛快,說儘這麼多年的不平氣!
宋孝宗不是個昏庸的君主,他有心重用這個人才,隻是隆興北伐以後朝中內外政策都轉向平穩,一時之間斷不足以支持辛棄疾大張旗鼓發動第二次練兵,便隻好給辛棄疾升官,讓他到建康、臨安這樣的政治核心做官。
建康賞心亭,舉目四望煙柳繁華,商旅行人不絕如縷,一派安寧景象裡,辛棄疾覺得自己像個異類。
“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秋色茫茫,水天一色,無邊無際。極目遠眺,那群山好似女人頭上的玉簪螺髻,隻會勾起我對山河破碎的憂愁與哀傷。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夕陽西下,孤雁哀鳴。辛棄疾取出寶刀看了又看,卻隻能失落地將其收起。而後,把賞心亭的欄杆拍遍,也無人知道他此刻的心緒。
許是天幕上的人過於失意,也或許是那人吟誦出的字句過於傷感無奈,天幕外的文人都不禁為之輕歎。
“這人稱自己為江南遊子,是不是此刻在思鄉啊?”
“‘欄杆拍遍’此句甚妙,此人文采可與東坡並肩!”
“我還是第一次見有人將吳鉤這種寶刀寫的這麼悲涼。”
“即便是寶刀又如何,將一把寶刀放在匣子裡當擺樣,這刀再珍貴也會泯然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