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臨安,朝堂之上,趙構看了眼被五花大綁出氣多進氣少的張安國,又看了眼腰背直挺麵沉如水的辛棄疾,再次不可置信地確認了一遍:“你帶了多少人?”
辛棄疾答:“五十。”
趙構沉默半晌,又再次問道:“五十人入金軍營帳?你不僅活著回來了,還抓了叛軍首領?”
辛棄疾點頭,顯然麵前這個君主是不太懂軍事的樣子,略加思索,辛棄疾補充:“是帶了五十精銳,放到戰場上皆可以以一敵百的那種精銳。”
即便辛棄疾如此解釋,趙構內心還是大驚:那可是有五萬金兵駐紮的大營啊!帶了區區五十人就敢生闖,他一時不知道該讚眼前這青年人英勇無畏還是歎一句初生牛犢不怕虎...
【123:慫構,被你辛爺爺驚呆了吧,要我說你就把皇位讓出來吧,讓給有能力的人來做!】
【丐幫幫主:收起你那副沒見過世麵的樣子吧完顏構,簡直沒眼看!】
【喵嗚:樓上...實話說,這種世麵我也沒見過...】
明意的聲音此刻在天幕上響起:【“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辛棄疾後來曾寫過一首《鷓鴣天》來描寫當年的戰場盛況,“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兩句寫的就是自己帶兵對著敵軍萬箭齊發時的壯觀景象,但辛棄疾此時年少氣盛,恐怕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戎馬生涯也就止步於此了,這次夜襲敵軍營帳也變成了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刻。】
天幕外,聽到這個消息的朝臣們又不約而同地歎了口氣。
他們還以為辛棄疾還朝,接下來便是重整旗鼓,帶著大宋兵馬殺回去光複盛世,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武學奇才也未能救得了大宋......可悲!可歎!
天幕上,辛棄疾押回了叛軍張安國,按照原本和宋高宗的商定,應當由他領一批軍隊與朝中有識之士共同籌謀抗金大計。
但北歸的辛棄疾從小學的是俠義正道,並不懂南宋朝廷的彎彎繞繞,也不懂宋高宗趙構那養魚都不夠的度量。
自南宋創建以來,不乏有北地的臣子陸續回歸,辛棄疾原先不知道的是,這些北歸的臣子們清一色地被朝中的士大夫們排擠,私下裡被編排曾經侍奉二主,並不會被同僚真心接待。
即便是剛剛打了一場震驚四座的漂亮仗,辛棄疾也沒有逃脫“北歸客”被冷落排擠的命運。雖然不理解,但辛棄疾一開始並不當做一回事,他的目標是收複故土擊退金朝,夢想著有朝一日待江山一統後便與衝鋒陷陣的弟兄們一道回到老家飲酒舞劍快意人生,他並無心於朝堂仕宦生活,自然不在意這些朝臣對自己的冷待。
但令辛棄疾萬萬沒想到的是,原本還對抗金事業表示支持的宋高宗卻好像一夜之間換了一副臉色。當他以為自己下一步會被任命殺回北方時,趙構輕飄飄地封了他一個江陰簽判的小官,絕口不提原先的抗金大計。
辛棄疾像是被當頭潑了盆冷水,一時間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會這樣。
辛棄疾不懂,天幕外的這幫官場老油條可是心裡跟明鏡似的。趙家的江山是怎麼來的眾人心裡都有數,自本朝創立以來,每一個手中掌握兵權的武將都無一幸免受君主忌憚,那天幕上的辛棄疾少年英武,在義軍當中威望頗高,趙構在南宋皇位坐的本就不穩,怎會安心容下這樣一匹猛虎?
【趙構忌憚武將比起他的祖宗們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更何況這個時候朝中乃主和派占上風,趙構本人也傾向於議和,所以即便知道辛棄疾在領兵打仗方麵才華過人,趙構還是封了他個毫無職權的小官將人遠遠地冷落在一旁。】
天幕上,赴江陰任職的青年辛棄疾雖然覺得憋屈,但還是忍了忍咽下了這口氣。思來想去,南宋的朝廷有自己的一套處事規則,既然風氣如此,辛棄疾決定要順應這種規則,等到自己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再重整旗鼓施展抱負。
南宋人重視詞賦,他又不是不會寫?辛棄疾提筆,以詞為投名狀,接連寫下多首出色的詞呈給自己的上司們。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青山想要同高雅的人交談,像萬馬奔騰一樣朝著您的方向趕來。
“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然而煙霧籠罩,它們始終不能到達您的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