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辛棄疾(完)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2 / 2)

韓侂胄,北宋名臣韓琦的後代。主政以後一心致力於北伐,將朝中的理學大儒趙汝愚、朱熹紛紛罷免,而後提舉主戰派進入朝廷。辛棄疾此次自然在列。

聽到朝中準備北伐,雖然覺得在準備上尚且不充分,但辛棄疾和陸遊皆是熱血澎湃。

四十年啊,南渡四十年他忍氣吞聲等到今日,上天終於再次給了他一次征戰沙場的機會!此刻的辛棄疾覺得自己頃刻間回到了少年時期,渾身的力氣多到無處發泄!

這一年,六十四歲的辛棄疾重新穿上了戰甲挑好了戰馬,正當他期待著掛帥出征時,卻發現韓侂胄獨攬北伐大權,並不準備讓他擔任重要職務。

“北伐並非靠紙上談兵,金國雖必亂必亡,但也需南宋團結一心!”辛棄疾雖然支持北伐,但看著將領們到了此刻還在計較權力功名,不由得感到心寒。

“官家,辛棄疾已經六十四了,雖說他當年驍勇善戰,可到如今終究是年邁不重要了,上不得前線的。”韓侂胄道出了最殘忍的事實。

於是,辛棄疾在北伐中被邊緣化,出知鎮江府。

辛棄疾覺得命運實在是在跟他開玩笑,不然為什麼到了這個時候給他希望又生生地將希望碾碎?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實現理想的機會了啊!一生夙願,眼看著機會從手中溜走......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在京口北固亭,辛棄疾激憤難忍,揮筆寫下了這首沉鬱頓挫的懷古詩。名為懷古,卻字字道儘家國憂愁、自身悲涼。

【中學時我們隻知道‘廉頗老矣’是在用典,但如今知道了辛棄疾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這句詞的,感受到的隻有滿滿的淒涼。此處的辛棄疾覺得自己老了嗎?我想應當是沒有的。辛棄疾一生自負於武藝謀略,性格剛強豪邁,即便此時仍有提刀上陣的一腔熱血,因為熱血還未涼,他並不覺得自己已經老了。】

開禧北伐,敗得那叫一個意料之中。南宋又給金朝送了三百萬兩白銀,一時之間民怨沸騰。

朝中來召,請辛棄疾回朝當兵部侍郎。辛棄疾於病中苦笑,當年自己年輕氣盛,一心想當這個兵部侍郎執掌兵權卻屢屢求不得,如今北伐失敗需要收拾爛攤子的時候,朝中居然想起了自己,真是可悲又可笑。

然而心灰意冷的辛棄疾已經無心去擔任這個官職了,再加之如今病重,他也確實沒精力去赴任了。

開禧三年秋,六十八歲的辛棄疾病的神誌不清,於夢中大呼兩聲“殺賊!殺賊!”後離開了人世。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這句話原本是辛棄疾寫給朱熹的悼詞,用在他自己身上卻同樣適用。世人皆言,南宋出了個辛棄疾,猶如“詞中之龍”,繼承了蘇軾豪放的詞風,將宋詞的境界再次擴展,但細細觀之,無論是辛棄疾還是蘇軾的人生,都在時代的枷鎖下呈現出了濃濃的悲劇色彩。但蘇軾的曠達,稼軒的豪情,也是在這樣的人生裡體現的淋漓儘致。】

明意的任務到此便結束了,和觀眾一起看了三個詞人的起起伏伏,她忽然覺得自己遇到的那些小困頓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人生這麼長,回家美美睡一覺,明天又可以乾翻這個世界!

天幕上的聲音停下,天外的聽眾還未緩過神來。

觀詞人一生,如觀大宋百年,多的是盛衰榮辱、曲折動蕩。可稼軒報國之情和一生不得誌是具體的,讓不少天幕外的人濕潤了眼眶。

“禍患積於忽微,武舉必須推行起來!”朝堂上義正詞嚴的是蘇轍。

“富國強兵,必須積攢豐厚的財力,王介甫法不可廢!”蘇軾也麵色嚴肅。

已經八十歲的文彥博站的筆直:“天幕降臨絕非偶然,是在提醒你我等人大宋積弊甚多,禍患不是一日造成的,改良也非一日之功,如今是要養癰為患還是要刮骨療毒,還請娘娘定奪!”

司馬光還未曾從天幕帶來的震撼中思索出結果,但也恭敬地朝哲宗行了一禮:“臣等就是拚了這把老骨頭,也要救一救大宋!”

高太後看了看一旁年紀尚小的孫兒,有看了看底下尚且能依靠的幾位忠臣,歎息道:“既然再不變革便要亡國,那便全權交予諸位籌謀良方,老身在此叩謝!”

朝堂上的謀劃,此次麵對的整個大宋知曉後事的百姓。每個人都深知,若不給百姓一個交代,這趙家的江山,隨時可能被取而代之。

北宋的百姓都還清楚記得,天幕消失的那天,天上響起了悠遠的笛聲,與聲音一道出現的是三句詞。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蘇東坡留。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儘、無窮好。——李清照留。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辛棄疾留。

天幕上的墨跡淡去,仿佛詞人收筆,從此,神跡隻存於傳說。

(全文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