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1 / 2)

“……一開始蒙古各部是聯盟大明轄製滿洲,直到滿洲背水一戰占領高麗, 獲得高麗的物資糧草支持, 蒙古各部才真心和滿洲結盟。

這對雙方局勢是一個大變化, 到崇德三年左右滿洲和大明境內都是顆粒無收大災荒, 大戰之前, 崇禎皇帝卻是也有議和的意思。

當時前朝內憂外患有些忠臣也看的明白, 有心議和的也有,隻是崇禎皇帝心裡著急卻沒有剛斷,可能怕擔著‘議和皇帝’的名聲?他要秘密議和, 事情泄漏議和大臣陳新甲被斬首。”

睿親王的話音一落,小家夥們都覺得不可思議。

做皇帝, 如此寡恩無信?

長輩們對著孩子們天真可愛的模樣笑容慈愛, 也沒說什麼“什麼樣兒的人都有, 什麼樣的皇帝都有”的話。

眾人一起聽睿親王接著說。

“有了這個事兒在前,後來崇禎皇帝再次詢問臣子, 現在國家內憂外患, 應該怎麼辦?

幾乎所有的大臣們都滿腔熱血要一拳定內亂, 一拳平外患。兵部尚書楊嗣昌建議先議和滿洲, 或者答應李自成的要求封他一個“王爺”, 他的下屬--兵部趙郎中領著一夥兒人對楊嗣昌破口大罵,說他沒有骨氣。

當然那個時候滿洲也不再打算和大明議和。”

一幫小家夥們聽得似懂非懂,睜大眼睛,張大嘴巴,呆呆不可言。

如果當年大明成功議和一方, 先平定另一方慢慢扭轉局麵……不過崇禎皇帝的性情如此多疑不定……

小家夥們有模有樣的“靈性聰慧”,睿親王瞧著歡喜,笑眯眯著臉,“後來李闖王一路向北打,按照史學家的研究,崇禎皇帝在北京淪陷之前,還有另一個挽救局麵的機會--遷都南京,可他猶豫之下又打消了主意。”

“《崇禎實錄》的說法,一開始是崇禎皇帝的嫂子--天啟帝朱由校的皇後張氏反對,崇禎皇帝提議太子和兩個弟弟先去南京,據說當時太子連行李都收拾好了,就等著隨時南下。可關鍵時刻,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站出來勸阻。

皇上要重演唐肅宗靈武即位的故事嗎?”

…………

好像很有道理?

小心你兒子跑到南京後另立山頭,這樣你的皇位就做不成了。

生性猜忌的崇禎皇帝理所當然地改主意。

豫親王討好地給親哥續杯茶,肅親王家七歲的六阿哥大著膽子問出來。

“十四爺爺,光時亨是真正的忠臣嗎?”

三位小阿哥裝模作樣地跟著堂弟們做“期待狀”“聽故事”,皇上保持平和從容的態度嘴角上挑露出一絲笑模樣,其他長輩們也是笑而不語。

十四爺爺眼裡帶著笑兒,表情、聲音平板沒有任何感**彩。

“光時亨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後,主動賣身投靠做叛徒,後來又投奔南方反清勢力,遭人論罪被斬首。罪名是‘力阻南遷,致使先帝殞命社稷’。”

……知道這個結果的三位小阿哥此刻聽來也是哭笑不得,其他小家夥自然更是。

你至少來個追隨崇禎皇帝而死啊。

年齡還小被家裡大人護著沒有見識過什麼人性複雜,睿親王樂得打擊他們,“說到追隨崇禎皇帝死去的臣子,都是真正的忠臣,大多是平時不會花言巧語,說話不大中聽,不受寵的人,比如大學士範景文。”

範景文,明末殉節官員之一,文武兼備,忠勇可嘉。早年不依魏忠賢,不附東林黨,官生艱難,還曾經因得罪崇禎皇帝一度遭到罷官。李自成進北京城後,留下遺言“不能滅賊雪恥,空有餘恨”,慨然投井自殺。

……這對比太強烈。

皇上眼睛睜開一下又合起,給自己換個舒坦悠閒的坐姿;一夥兒長輩們笑著喝茶用點心,豫親王咽下嘴裡的阿瑪餅,眼裡精光一閃,“現在很多文人士族說起李自成攻陷北京後的暴行,第一個就是對明朝軍民手段酷烈的“追贓”。

說起“追贓”,其實它是真的“追贓”,不完全是暴行。”

“第一個死於李自成“追贓”中的人,是李自成攻北京時第一個賣身投靠的明朝王爵,襄城伯李國偵,他是崇禎皇帝最信任的大臣。”

崇禎皇帝最信任的,最不忠不好的。小家夥們瞬間得出結論,瞪著眼睛一臉氣怒。

豫親王笑成大肚彌勒佛的樣兒,“後麵的,各有各的原因。比較出名的一位,內閣大學士陳演,這人特彆會裝,尤其善於揣摩人的心思,每次和崇禎皇帝對答都能討得歡心,除了經常向崇禎皇帝的親信太監行賄外,還特彆會裝窮,成天穿著簡樸裝大清官。”

“李自成進北京,他為了討好農民軍向劉宗敏行賄四萬兩白銀,一下子露了富。劉宗敏下令抄陳演的家,發現他家院子下麵一層全是挖空的地窖,裡麵全是白銀,幾天拷打審訊後又從他另一處宅子裡搜出數百箱黃金,數百箱珍珠……。”

這個事兒超出小孩子們的理解範圍,一個個呆若木雞,眼神兒懵懂。

小阿哥們的“裝模作樣”瞧著是“深有感觸”。

豫親王喝一口清茶接著“打擊”。

“李自成對明朝舊官員的‘追贓’,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總共得到白銀‘七千萬兩’。萬曆年間遭人詬病的礦稅,二十年間總共收上白銀‘三百萬兩’,即使加上被宦官們貪墨的部分,總數也就‘三千萬兩’。

明末從萬曆四十八年至崇禎十七年,二十四年裡攤派在老百姓頭上的“遼餉”總額,是‘兩千萬兩’……。”

三百萬兩、三千萬兩、兩千萬兩、七千萬兩……直白的數字衝擊,小家夥們短時間內琢磨不明白,不理解其中的“人性”,好像霜打的茄子焉巴巴的,瞧著可憐巴巴。

皇上眉眼溫潤,長輩們在心裡點頭--打小兒教育孩子們對貪官汙吏,奸臣佞臣的痛恨,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小家夥們被有良心的長輩們逗樂,稍稍恢複一些精神;眾人散去後三位小阿哥還是氣呼呼的小樣兒。

國庫幾兩銀子找不出來,老百姓沒的吃穿被逼著造反,貪官奸臣們卻……該殺!

小阿哥們各自的小腦袋裡回憶著自己的“親身經曆”,一起圍到阿瑪身邊,求認同,求安慰;親阿瑪挨個戳戳胖臉蛋兒,笑容溫暖人心,聲音清朗入耳。

“人之常情罷了。人人都有求生的本能,當大明不能給人帶來安全和希望,忠臣得不到信任和重用,貪官奸臣也要另找出路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鬨劇。”

有人批判跟著崇禎皇帝殉節的官員隻有三十來個,還沒有宮裡的宮女人數多,可‘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拿什麼理直氣壯地要求臣子們跟著‘殉節’。”

說到這裡皇上的語氣帶著一抹鄭重,“君、臣、百姓,任意的兩者關係都是相互的……這也不是明末一個時期才有的鬨劇,明朝不是毀在崇禎皇帝一個人的手裡。”

“自從土木堡之變,明朝實際上就開始衰退。張居正變法帶來短暫的中興,他的失敗--說明大明的衰敗幾乎無可挽回……”

小阿哥們聽著聽著橫眉立眼的小表情凝重,眼神兒越發嚴肅,皇上察覺到話題太過沉重,停頓一下,眼睛裡、聲音裡都帶著笑兒,帶著一種安撫人心的力量,“談古論今,通過對曆史客觀的分析,引導糾正當下的行為。”

“可曆史留給我們的隻有乾巴巴的文字,還是帶有不同記錄人感**彩的文字。曆史上的每一件事兒都無從真實的還原考據,曆史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靈魂,有他自己的人生,我們無需為此悲傷,更無需因此擔憂當下,明白不?”

“團寶/圓寶/胖寶明白。”

小阿哥大眼睛裡閃著堅定的光芒。一個國家的興、亡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明末的鬨劇是任何一個朝代的末期禮製淪喪後都會發生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