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皇上回來京城, 主持琅琅大婚,冊封太子,退位……各種震驚世人的大活動不斷。
大清國迎來新的帝王, 四貝勒澤寬作為大清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登基即位。
丹陛大樂在太和門裡東西兩簷下開始演奏,王公和文武百官就位和向皇帝行叩禮。
戲竹二、大鼓二、雲二、方響二……威嚴端莊, 清和雅正, 整個內城擠擠挨挨的百姓都能聽到隱隱約約的樂曲聲。
普天同慶,舉國大樂。
全世界關注, 大清國人鬨騰了整整一個月。
皇上做了五十八年的皇帝安然退位, 每天和太上皇後娘娘抱著重孫孫逗樂兒,跟著操心其他兒孫輩的人生大事,六十多歲的人了,近瞧著還是清雋風流,風度翩翩的中老年一枚,身子骨兒硬朗得很。
此一大喜。
四貝勒人品端正,行事作風類似皇上,又正是精力充沛,能力卓絕的時候登基, 此二大喜。
皇家一家人和睦友好,兄弟友愛,第四代人出生,此三大喜。
…………
喜事兒連連,富庶強大的大清國無風無浪, 順順當當地迎來新一個時代,如何不鬨騰個夠?
順治五十七年五月初九,皇上退位大典禮。
五月初十,四貝勒的登基大典禮。
六月十一,各項禮儀活動基本上走完,各地方的各種慶祝活動也基本上結束,每天又跳又舞的看直播的大清國人樂嗬大張的嘴巴還沒合上,太上皇領著一家人去拜祭皇陵。
也是在直隸省永平府的唐山遵化縣,北攬長城,西眺北京,南臨津唐,東通遼沈,素有“畿東第一城”之稱,因為唐太宗當年東征高麗駐蹕此地而得名。
和太上皇記憶中的清東陵、清西陵一樣,又不一樣。
沒有“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的景區提醒。
同樣是萬畝鬆林濤濤風聲呼嘯。
一家人對著睿親王的義皇帝墓,太後娘娘墓,禮親王墓、豫親王墓……等等宗室先祖的陵墓依次祭祀,接著去看看文臣武將們的墓,鼇拜大將軍的,喀蘭圖將軍的,呂宮大人的,陳名夏大人的……。
與山水相稱,遵照典禮之規製,配合山川之勝勢,神路區、宮殿區和神廚庫區井然有序,一片恢宏、壯觀、精美的墓葬建築群。
太上皇站在書滿漢碑文的聖德神功碑亭裡,仔細地看著文人給叔父寫的頌詞,好像第一次看一樣。
前一部分用散文的形式敘述大清義皇帝的身世、體貌、學問、品德……武功文治方麵的功德等等,後一部分是四言句式的頌詞,敘述大清義皇帝的家庭、子女、孫男等情況。
所涉內容廣泛,語言概括、精煉。
當然,為達到歌功頌德的目的,它和曆朝曆代任何一個帝王的聖德神功碑文一樣,對史事的闡述有明顯的誇張或歪曲之處,但客觀描述的部分仍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太上皇笑了笑。
隻有帝王才有的聖德神功碑,他終究是不負當初給叔父的承諾。
身體也還是硬朗的多爾博領著小孫子孫查齊來到堂兄跟前,瞧著阿瑪的聖德神功碑,也是笑。
剛剛五歲行五的孫查齊眼神兒懵懂,多爾博的目光帶著回憶。
當年阿瑪臨終之時,其實想勸說堂兄,一座親王陵墓就好。
阿瑪和太宗皇帝之間的恩怨,那些年和豪格堂兄之間爭鬥波及到的人,肯定會在阿瑪去世後翻舊賬,這些事兒,十五叔父看的明白,他和阿瑪也看的明白。
可堂兄硬是沒有讓阿瑪把那句話說出口。
堂兄一個人頂住滿朝廷文武百官的壓力,親自主持修建了這座帝王陵墓,親自主持殯葬禮儀,一路跟著下葬。
多爾博想想那一段處境艱難的日子,就是眼眶發紅。
按照十五叔父的說法,對比堂兄的一生功績,阿瑪的功績真的不起眼,更何況還有其他功勞卓著的叔伯們,堂兄堂弟們,文武大臣們對比著。
大清國皇陵內的第一座帝王陵墓,應該是給堂兄的。
太上皇拍拍堂弟的肩膀,輕輕搖頭。
叔父一生的功績,沒有人比他更清楚。
如果當年叔父沒有聽從他的勸告行事,如果叔父放不下和太宗皇帝的恩怨和他爭鬥起來,他真的不敢想象,大清國有沒有今天?
肯定是沒有如今這般順利走下來的圓滿。
“多爾博有所不知。”
就是叔父自己也可能不知道,太上皇的語氣裡透著說不儘的感激和感恩,“叔父的一生,值得這座帝王陵,值得‘義皇帝’的帝號。”
戰勝自己,改變自己,改變萬萬大清國人的命運,如何不偉大,如何不值得?
多爾博看看堂兄眼裡的欽佩,不明白。
堂兄眼裡有著多爾博看不懂的原因,多爾博也沒有細問。堂兄一生看人看事總是有著和其他人不一樣的角度,最後都證明堂兄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