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方法無論哪一種,先提條件都是識字如何讓不識字的人來通過這些方法識字?
老祖宗似乎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當然,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考慮。
實際上,老祖宗一直在琢磨著怎麼讓孩子能更快的掌握知識,更快的識字。
比如從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倉頡篇》、《爰曆篇》、《凡將篇》,西漢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學》,宋代的《三字經》、《百家姓》。
翻開上麵這些老祖宗為了給孩子開蒙所折騰出來的教材,基本上就能發現,裡非同凡響都是按兒童應當掌握的知識來編寫的,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從天文、地理、人倫、道德、曆史再到農耕、祭祀、教育等,基本上無所不包,無所不含。
比較神奇的是,“三百千”這三本開蒙書裡麵,《三字經》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個字,《千字文》共1000個字,合起來共有3192個字,但不重複使用的字約2200個,生字占全部字數的百分之七十。
換句話說,把“三百千”給學完,裡麵的字都認識之後,基本上就能讀大部分書了,就算遇到不認識的字,也能通過切韻法來認識。
神奇不?
所以李在一開始提到漢字有多難學的時候,楊少峰直接就懵逼了漢字難學?再難還能比那鬼畫符更難?這不扯蛋呢麼!
然後楊少峰琢磨了半晌之後,才開口問道:“大君錯了。大君的想法固然是好,可是卻有一個最難的問題,不知大君可曾想過?”
李向著楊少峰拱了拱手,說道:“請狀元公指教。”
楊少峰道:“縱然有了注音,百姓不認識的字可以通過注意來查找學習,可是這注音又該怎麼辦?誰來教授?所以,最根本也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反而是學堂。”
李歎了一聲,說道:“忠寧如何不知?隻是朝鮮國小民寡,縱然想學大明一般多建學堂,國力也無法支持,惟有望學興歎而已。”
楊少峰嗯了一聲,說道:“大君的意思,在下明白,無非就是國庫無力支撐罷了。隻是在本官看來,這事兒想要解決,說難確實很難,可是要說容易,卻也容易的很。”
李起身向著楊少峰作揖拜道:“請狀元公教我!忠寧沒齒不忘!”
楊少峰先是讓著李坐下,然後才搖了搖頭,說道:“自古欲建學堂者,必多備青磚巨木,否則無以支撐,又多占人力,這便是為何學堂難建的原因,大君以為然否?”
李點頭道:“狀元公所言極是。”
楊少峰道:“既然如此,何不舍了青磚巨木?”
隨手指了指楊家莊子學堂的方向,楊少峰又接著說道:“大君來時,當遠遠的看見我楊家莊子學堂了?”
見李點頭,楊少峰又接著道:“不瞞大君,我楊家莊子學堂,雖多用了一些青磚,卻未用一塊巨石,也未用一根巨木,從開始挖地基到最後完全建好,不過是區區幾個月的時間而已。若大君不信,回頭咱們一起去學堂走上一遭,便可知道楊某句句實言,斷無半名虛瞞。”
李遲疑著道:“我朝鮮也能建起像這般的學堂?”
楊少峰點了點頭,說道:“這裡麵用到的材料,無非就是水泥罷了,如今我大明的都城營建,也在大量的使用,到時我可以送大君一些,足夠建起幾座學堂了。”
“這不行,”李連忙擺手拒絕道:“狀元公一番美意,忠寧心領,隻是朝鮮雖然國小,卻也不至於讓狀元公操心又破財,世上斷無這般的道理。”
沒有?你那是沒見識到朱老四和夏老摳是怎麼坑我的!要不是本公子生財有道,彆說是萬貫家財了,就算是萬萬貫家財也讓他們給坑乾淨了!
心裡吐槽了幾句,楊少峰笑道:“區區一些水泥罷了,又不值甚麼錢,大君不必放在心上。”
李搖頭道:“縱然狀元公送忠寧一些水泥又能如何?我朝鮮無人會使用這等材料,不過是白白浪費了狀元公的一番美意。
而且忠寧想的是多建學堂,再找一個簡便的法子能讓百姓快速識字,卻也不隻是幾座學堂那麼簡單。”
楊少峰道:“楊某倒還有個法子,可以讓大君在朝鮮多立學堂,而且有法子能讓百姓快速識字,就算朝鮮國庫無力支撐,楊某也有法子解決,隻是不知道,大君可願意聽一聽楊某的法子?”
李頓時大喜過望,起身向著楊少峰拜道:“請狀元公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