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去向(四)(2 / 2)

蚍蜉傳 陳安野 6002 字 10個月前

他的計劃,之前說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要在此戰中一舉打垮夔西地方武裝,使其再無阻礙己軍前進的力量,這才是趙當世組織此戰的目的。

如何打垮?無非二途。其一,給予官軍重大的打擊,使其傷亡慘重,元氣大傷,即便有心,也無力出手。這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對於做到這一點,趙當世沒有信心。雙方實力相差不大,對手亦非初經戰陣的雛兒,麵對麵硬剛,指望對方臨戰指揮出現重大失誤不靠譜。也正因為清楚機會渺茫,故而趙營還是以守為先,尋隙反擊;其二,剪滅其核心人物,換句話說,就是斬首行動。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隻

要將敵軍中樞給端了,其勢自潰。這種方法成本低、收益大,為交兵上策。但是一般行之不易,原因也很簡單,既為主將,定不會親冒矢石、陷陣衝鋒,所在指揮地也會層層防禦,難以攻取。然而眼下,此法可行。

兵者,詭道也。一味照搬兵書、按部就班,不因時製宜、靈活應變,往小了說會喪失許多戰機,往大了說可能埋下敗亡的禍根。趙當世不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他沒看過多少兵書,行軍打仗一靠與生俱來的天賦,二靠長期實戰攫取的經驗。這就使得他用兵從不墨守成規、敢於出奇製勝。

早先根據線報,他已知官軍大致數目,現在根據各方傳遞來的消息,通過對外戰官軍的估計,猜想留守甘棠鋪的守兵應該不多。甘棠鋪乃官軍前哨據點,若能攻下,就算抓不住其首腦,也能使前線作戰的官軍進退失據、立足不穩,再進一步說,如能繞到那邊及早搶住連珠峽埡口,則可完全將官軍困於一隅,慢慢圍殲,總之有利無弊。

官軍從甘棠鋪出發,走的是連珠峽主徑。趙當世前兩日廣召新寧本地樵夫,為的就是探查是否有小

路可從北麵越山而過。不出他所料,縣中經年入山的老人,還真有知曉捷徑的。提供了數條可行道路。趙當世深思熟慮後,挑了一條最妥帖的,將這個重要任務交給了侯大貴。

侯大貴也是個膽雄之人,隻要有功勳可得,從不畏刀槍斧鉞。其人近段時間一直踴躍好戰,手下前司又皆趙營最精銳的兵士,讓他出馬是最合適不過。

當官兵與白蛟龍部交上手的當口,侯大貴就率眾出城。早先為了調動官軍的注意力,趙當世屢屢派出小股兵力遊蕩在連珠峽一帶,又讓郝搖旗做足聲勢,加之白蛟龍、徐琿的牽製,官軍的焦點始終停留在青山蓋、檀木場等地,並未覺察有異。

侯大貴做事從不含糊,一路偃旗息鼓、低調潛行,經萬花嶺、皮脫寺等地,終達甘棠鋪北麵的青龍寨。路上披荊斬棘、寒凍艱險,亦隻有其部自知。侯大貴帶兵日久,於路不斷彈壓兵士,並以厚賞許諾。兵士俱知趙當世從不食言,是以任憑道路如何崎嶇陡滑,個個咬牙,堅持下來,待來到壩子,士氣未墮。

前司一現身,立刻就引起了甘棠鋪官軍的注意。侯大貴知戰機轉瞬即逝,半點不遲疑,催動前司急

速南下。虧得平日裡訓練不輟,兵士體能提升很大,趕到甘棠鋪,官軍倉促迎戰,很快不支。王祥時正與塗原圍著火爐敘話,見勢不妙,拔腿便走。他正值壯年,年富力強,上了馬就不見蹤影。可憐塗原呼喚許久,隻聚了三五族人護持身畔。趙營兵士如狼似虎,三兩下殺散其眾,侯大貴卻留個心眼,沒殺塗原,隻命人將其綁起。

甘棠鋪既下,消息立刻傳到前線。原先身受守備之責的雲陽前鋒營營將楊先聲、張鳳翔飛快撤離。侯大貴留一部守著甘棠鋪,引餘眾趕赴連珠峽。見二人兵馬尚銳,不敢近戰,放其自去。

青山蓋的官軍後聞敗報,劉起龍部先撤,譚弘心驚膽戰,緊隨其後,梁山兵獨木難支,也隻能且戰且退。

官軍一直退到五通廟,終於變成大潰敗,各部逃兵亂成一團,四麵亂竄,沿途曳兵棄甲。徐琿與白蛟龍從緊追不舍,鮮血染紅白雪,死屍四布,一直綿延近十裡。侯大貴堵在連珠峽南口,逃兵至此,見還有埋伏,意誌崩潰,乞降者多有。趙營兵士追殺一陣,直到官兵去遠方罷。

徐琿與侯大貴相見,各部集結,留少量人打掃戰場,餘皆回新寧。到了新寧,卻不見趙當世身影,隻有王來興留守。一問之下才知,原來方才官軍大敗,郝搖旗部也準備合力剿殺,豈料才剛動身,達州兵便過埡口而來。竟是其等以為官軍得勢,郝搖旗回軍救援,是以乘機進兵,想來“痛打落水狗”。

郝搖旗當即改變方向,一麵通報趙當世,一麵迎頭痛擊達州兵。達州兵不明實情,等趙當世率楊成府、劉維明兩部趕到,支持不住。趙當世不願輕易饒去,此間正與郝搖旗等追擊。

張聯象端坐州衙大堂,麵沉如水,實則思緒繁雜。城中鄉勇千餘,三分之二為同知帶出支援雲陽等兵行動。適才來報,言說流寇似敗,本州兵馬已由錠子鋪趕赴戰場。

此戰看來要勝了。張聯象如是思忖。自己僅以州鄉勇,兩破強寇,想起洪承疇當初的發跡史,此戰過後自己定然會有所升遷。又想到寒窗苦讀十餘載,不料一朝竟因武功而起,他的嘴角忍不住浮現一絲苦笑。

一麵思索著軍務,一麵又想起那剛剛誕生的長

子。此子遇賊而生,該起個什麼樣的名字才能與當下的勝兆相匹配呢?

他正遐思翩翩,突聞一陣紛亂聲。思緒被打斷,心中不喜,質問左右:“出去看看外頭何故吵嚷。”

左右應諾,剛邁步子,迎頭兩箭激射而至,兩名佐吏當即慘死階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