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鐵石(一)(1 / 2)

蚍蜉傳 陳安野 5271 字 10個月前

範己威周身焦黑,不省人事,好在尚有鼻息。吳鳴鳳正自驚疑,適才那轟然聲再起,“砰砰啪啪”直擊趙營兵士的前沿。再又死了幾人後,趙營的陣線不得不向後稍稍退卻。

“是鷹揚銃。”蒲國義仔細聽了凝眉道,他在明軍中服役多年,對各種製式火器十分熟稔。

“哦哦,該當是的!”吳鳴鳳也是明軍出身,經他一提醒,也省悟過來。

遙目望去,隻見遠處的小緩坡上,果真排布著數十隊鷹揚銃小序列。每個小序列兩人一組。一人在前,單膝跪姿,將長長的銃管架在肩頭,右手微微扶正,左手則豎一防禦用的圓盾在身前;一人在後,為站姿,負責填藥加丸,並在點火時改換半跪姿勢。

這鷹揚銃為趙士楨所研製,是抬槍的一種

。其來源卻是數十年前壬辰倭亂。那時日本正處戰國時代,火器發展迅猛,此中其稱為“鐵炮”的火繩槍尤為佼佼。各大名為了取得對鄰國的軍備優勢,無不苦心鑽研火器研製技術。隻短短幾十年的發展,至侵朝前,日本國的火繩槍技術已經完全碾壓大明、朝鮮等鄰國,甚至超過了將火繩槍最早傳入種子島的佛郎機人。其“鐵炮”無論在可靠性還是威力上,都可圈可點,完全不亞於同時期的佛郎機人、紅毛人等。

然而入朝後,擁有卓越火繩槍的日本軍隊還是處境窘迫。其症結在於,他們雖然能在輕量級的火繩槍上麵壓製明軍、朝軍,卻在中大型的火炮方麵處於完全的劣勢。日本乃島國,資源匱乏,尤其銅鐵奇缺,實則不單日本,朝鮮亦存此難,相較之下明朝則資源豐盈。尤其是明朝中後期,開始將銅礦、鐵礦乃至牛角、硫磺、硝石諸物作為戰略物資嚴加限製對朝鮮、日本的出口,使得這兩國的軍事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在這種嚴苛的條件下,日本缺乏資源大規模製造銅鐵火炮,其內戰期間,山地為主的國家地勢又從側麵影響了對地形要求很高的火炮的發展,故而侵朝時輕量化火器為主的日本軍隊在與明軍火炮的對決中吃了許多苦頭。

為了彌補自身的火力劣勢,日本軍隊加緊發展了原本在國內並非主流的重型火繩槍,將稱為“大鐵炮”的重型火繩槍放大口徑並加長身管加以改進成了諸如“國友筒”之流的“大筒”。

被明朝嚴格限製火藥配方獲取、資源進口的朝鮮此時除了“步兵中號最精強”的銃筒衛這類為數不多的火器部隊外,其餘大部皆為著輕甲射片箭的弓弩手,麵對這些射程將近千步的日本重型火繩槍,自然毫無抵抗之力。即便明軍此時也是對這些重型火繩槍印象頗深,呼為“大鳥銃”或“九頭鳥”。

趙士楨即是在此類“大鳥銃”的基礎上研製出了鷹揚銃,其一發用藥十二錢,按明軍丸藥

等重的規格,其所射的大鉛丸亦在十二錢上下,威力甚巨。經常用作點射敵軍將領或是重要工事設施的利器。

不過鷹揚銃成本頗高,且較之威力射程皆遠遜造價僅其十分之一的發熕炮,所以其適用麵不廣,一般隻在複雜地形下大型火炮無法運用時作為攻堅的火力補充。除此之外,在火炮難以跟隨的丘陵以及瀕海等崎嶇起伏的地形下,鷹揚銃也有用武之地。

擁有雄厚背景與實力的譚大孝給自己的武寧營裝配了極為精良的裝備。眼下軍中的這三十門鷹揚銃正是其中部分。他先搶占緩坡,並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已有成算,就是要將趙營兵士全數覆蓋在自己的火力範圍內。

“好個譚大孝!”蒲國義暗自喟歎,他之前曾對吳鳴鳳說彼攻我守,無需搶奪緩坡。而下譚大孝利用緩坡,可以越過低矮的灌木喬木,對坡下大範圍內的趙營兵士進行壓製,己軍走又走

不脫,看來要想扭轉頹勢還得奪回地形的優勢。

一門鷹揚銃配有大鉛丸一個、小鉛丸九個,眼見擊倒了趙營軍官,官軍無不備受鼓舞,緊接著在坡上呈彎月狀排布的三十門鷹揚銃繼續齊射,鉛彈激射亂飛,在趙營隊伍中呼嘯交梭,兵士中彈者大多當場死亡,僥幸未死的也痛苦不堪,滾倒在地蠕動哀嚎——鉛彈質軟,入體後動能全數釋放,會炸出極大的空腔,創傷麵積是鐵彈石彈的百倍有餘。

麵對射程劣勢,並無多火器的吳鳴鳳部登時手足無措起來,不少兵士慌亂中不等軍官號令,便開始胡亂射箭,但斜斜飛出的箭壓根不會給三百步外的官軍造成任何威脅,反而給官軍的鉛彈鑽了空子,血濺當場。

“他奶奶的!”蒲國義齜牙咧嘴,矮著身子藏身在一對長盾手後頭。照這種情況演變下去,隻怕半刻鐘不到,己軍便將建製大亂,完全喪失戰鬥意誌。

他思慮一下,轉身跑回吳鳴鳳身邊道:“官軍火力極猛,若任由宰割,我軍必敗!”隨之加上一句,“屬下請命,率敢死隊衝其本陣,為我軍贏得重整旗鼓的機會!”

範己威未戰便傷,吳鳴鳳如折一臂,而今蒲國義又要親自帶隊,他實際上是很擔憂的。隻是當前形勢險惡,他也看得出再不做些改變隻怕不久後己軍就將一潰千裡。到了那時,可就想撲騰都撲騰不起水花了。而若不讓蒲國義上,交給其他人又著實放心不下。權衡過後,他隻能點頭答應,並叮囑道:“你小心行事,一有不對,立刻撤回!”

蒲國義應聲而去,不多時,就組織起一支五百人的衝擊隊。這支衝擊隊有著近百名長盾手當先。這些長盾手手中盾牌皆是厚硬木外包鐵片再敷熟牛皮各層緊緊黏合而製。因為型大身重,所以必須雙手握持把手並以肩部頂著盾背前進。他們的腰間還各配有樸刀一把,為的是在推進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