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四川東北角的夔州自古便號稱川東咽喉,其地扼守江關,為四川東麵之門戶,“控帶二川,限隔五溪,據荊楚之上遊,為巴蜀之喉吭”。南宋王應麟亦曾以“西南四道之咽喉,吳楚萬裡之襟帶”形容夔州的緊要。
與川北以陸路為主的交通方式不同,因著三峽群山險峻異常,要從四川東麵去湖廣,水路最稱便捷。自奉節登船順大江而下,過灩澦堆不出一日即可至湖廣。唐代詩仙李白甚至有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的歎詠。白帝城即在夔州的首府奉節,而江陵則為湖廣重鎮荊州府的治所。兩地相隔千裡,一日當然到不了,然而通過這種誇張,從側麵也可看出夔州水路的暢通發達。
隻是,對趙營而言,想走水路通過夔州,不現實。
夔州設立之初,便作為川東軍事屏障而存。明
廷在此地設有瞿塘衛,十分重視。其軍事思想便是以瞿塘衛為中心,周遭並以雲陽的前鋒營、大寧的大寧營、萬縣的天生城等軍鎮營寨拱衛守護,相望守護,從而構成一道難以逾越的軍事禁區。
崇禎七年,張獻忠由鄖陽入川,“犯夔州,賊不得入”。同年,“歸州賊自來虎八千人走蜀,劉承纓遣支羅百戶楊名世,敗之巫山赤溪鋪,斬自來虎”。另有群賊屢攻夔州無果,“一路還楚,一路經自通江經百丈關、陽平關入甘肅”。無不頓挫夔州城下,可見其地之險要難攻。
趙當世量力而行,不認為依靠趙營目前的實力能順利拿下夔州,再走水路進湖廣。但出川迫在眉睫,也無法繼續逗留原地,裹足不前徒失大好時機,所以思來想去,與昌則玉等人定下了個迂回之策。
所謂“迂回之策”,顧名思義,重點就在那個“迂”字上。怎麼迂?趙當世的想法是,走陸路,而且是夔州的陸路。
夔州雖說以水路為主,但那隻屬於通衢大道的
範疇。實質上,奉節以西,夔州的山勢還算平緩,山路也遠沒有三峽那麼陡絕難行,故而對北、南、西三個方向,均有陸路可通。趙營當初,便是翻過了西麵的宕渠山,再北上進入了夔州府內的達州。這條路,趙當世還要再走一遭。他的計劃是以達州為中轉站,到達達州後,不再如幾年前,向東經新寧、萬縣進入施州衛,而是轉向北走,先到東鄉縣,而後,自東鄉一路北行,直抵川陝交界處的太平縣。
實質上,這條出川的路線,也並非趙當世首創。早在崇禎七年,就有“興安、漢陰流寇由東鄉、太平入川”的事例。趙營中不乏混跡輾轉多年的老兵,他們也有好些曾走過這條路。譬如景可勤就走過,昔年他就是與其他營頭從太平縣流竄入川,數敗後歸附了張獻忠。張獻忠等營“未破夔州,由大寧、大昌至巫山,旋至開縣、雲陽,而東江、東鄉、新寧、儀隴、廣元”,景可勤等其他流寇渠首才得以在川中開枝散葉,成了搖黃賊的前身。是以,比起其他將領的滿腹疑慮,茅庵東、景可勤、楊科新這些“川中老賊”
,反倒對趙當世的決定未感任何吃驚。
崇禎十一年三月初,時隔三年,還是那個趙營,又一次兵臨達州城下。
現任的達州知州看來也是個硬骨頭,早先一步將兵民聚到了城中,很有死戰到底的模樣。但三年前的兵災給達州城造成的極大破壞至今仍存在後遺症。彆人看不出,趙當世這種戰場老人一眼就能瞧出城池的破綻。想必這知州以前沒打過仗,並不知道看似修整完善的城垣防禦係統實則紕漏百出,不符合最基本的戰場規則。真要打,趙當世有信心在五日內再度坐上達州衙署的太師椅。
隻是,他卻沒有在此地死磕的打算。據探查,達州城戍兵統共千人不到,勉強加上臨時征召的民兵,頂多二千人。這點兵力,對趙營是完全構不成威脅的。強弱之勢顯而易見,趙當世相信達州知州也看得出實力相差懸殊。故而,隻要趙營不打達州,達州當也無膽主動過來撩撥。
趙當世更在意的,實在達州東南麵的梁山縣,
猶記昔時,梁山縣會同雲陽前鋒營、天生城譚氏等會兵進攻趙營的盛大場麵。隻是到頭來功虧一簣,不但三地聯軍被趙營打得土崩瓦解,就連聯軍的“盟主”、梁山縣實際上的主事人、塗家的家長塗原也成了趙營的階下囚。有此過節在前,梁山兵與趙營實可謂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在抵達達州的次日,趙當世就接到了軍報,報稱梁山縣有異動,一支兵馬已到新寧縣附近觀望。看來,梁山兵報仇之心不死,仍想著一雪前恥。
郭如克曾與梁山兵交過手,深諳其部技戰術,主動請命出擊,放言稱不但要擊滅新寧的這支梁山兵,更要直搗黃龍,將梁山縣也拿下來,並將梁山塗家殺個雞犬不留,好從此教人知道挑釁趙營的後果。
先討軍的前營是趙營的定海神針,趙當世輕易不會動。這次也不例外,雖然知道挫敗梁山兵的難度並不大,但趙當世依然拒絕了郭如克的請戰,原因無他,沒有必要而已。戰爭從來都隻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之一,卻不是必須,一味窮兵黷武最終隻會自取滅亡
。放眼當下,夔西地區,除了梁山兵,再無其他成建製、成規模的部隊能對趙營造成威脅。趙營此階段的目的在於快速轉移,在此方針指導下,一切會對行軍造成阻礙的軍事行動都應該摒棄或是再三考慮。隻憑梁山兵一支孤軍的體量,亦難以真正牽製住趙營的腳步。
基於這種考慮,趙當世認為以放棄全軍前進的代價與區區千餘梁山兵周旋,得不償失。且不論梁山縣內堡寨縱橫,防禦體係極為完善,十天半個月啃不啃得下來還兩說,就算郭如克大發神威,當真一舉攻取了梁山縣,又有什麼用處?徒耗寶貴的時間與精力罷了。趙當世現在關注的,隻有整個趙營發展的局勢,至於那些個私人恩怨,姑且都放在一邊。
不過,趙營可以不管梁山兵,但看梁山兵的動向,反很有一副拚死一搏的姿態。做好準備,不必擔心梁山兵會對大軍造成嚴重的損傷,可如此一來,時時防備身後的威脅,趙營的行軍速度勢必將受到極大的拖累。這也是趙當世不願意看到的。
如何做,才能不被拖入戰爭的泥沼,同時又能安穩地抽身而去?
趙當世想到了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