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俊傑(三)(1 / 2)

蚍蜉傳 陳安野 8554 字 10個月前

四月爭取多存些稿子,獻上一大章先為投名狀。懇請各位書友繼續支持!

——————————————————————————————————————

八方桌上,趙當世嘗了嘗杯中美酒,含笑不語。陳洪範一句話出口本待是引他入彀,卻沒見到預想中反應,反而顯出些急迫,將身子往前湊湊,道:“趙掌盤笑,是笑我陳某人危言聳聽嗎?”

趙當世將杯輕輕放下,搖頭道:“非也,八大王適才分析鄖襄之間形勢,字字在理。襄陽為湖廣之重,更為天下之重,從來皆是焦點地帶,我軍既入此荊棘之地,便再無明哲保身的念想。我之所以笑,不笑對錯,而笑此間。”

陳洪範臉一拉,有些不悅道:“那我倒要聽聽個中道理。”

趙當世笑了一笑,先提溜起酒壺,給陳洪範的杯中斟滿,而後回道:“自古華山一條路。趙某已落草為寇,無路可退,唯有向前方有一線生機。陳大人說襄陽凶險,我亦知,但於我而言危境與緩境又有什麼區彆?即便這襄陽危機四伏,事到如今,縱刀山火海也隻能迎難而上,豈有退後遷延的道理?”

陳洪範啞口無言,俄而轉目看向張獻忠。張獻忠朗笑數聲,撫掌道:“趙兄不言則已,一言道出果是豪氣乾雲,令人敬佩。這視前路凶險為無物的膽略,甚合我老張脾胃。”說著一舉杯,“來,飲了此杯!”

趙當世依言與他將杯中酒一飲而儘,餘光瞟見也作陪著喝酒的陳洪範臉色卻很不好看。

“不過......”張獻忠環顧無話可說的陳洪範與若有所思的趙當世,再次發聲,“英雄起於微末,趙兄你與老張我頗為相似。我看趙兄你長得年輕,這裡恬不知恥自稱一聲哥哥。

趙當世笑和道:“八大王起事早,年歲也比我大,哥哥二字名至實歸。”

張獻忠歪了歪嘴道:“那便好,當哥哥的不成器,但也有些話要與你說。”

趙當世一凜,心道:“他怕是繃不住了。”斜眼再看陳洪範,他此時也是精神一振。

“哥哥有話,小弟洗耳恭聽。”

張獻忠聞言,乃道:“若是數年前,你我都是初出茅廬的牛犢,赤膊一個、爛命一條,隻憑著一股子蠻勁猛衝猛打,倒也無妨。可你也說了,現在追隨你的,已不止那幾個老弟兄,而是數千上萬條性命。他們或死或生,全在你一念之間,有這個包袱壓在身上,咱們當頭頭的,遇事豈能不掂量一二?想來趙兄必定是個明事體的人,否則也創不下偌大一份基業。”

趙當世先說“哥哥言重了”,後話還沒說,張獻忠又道:“我頭前和你相說了湖廣河南一

帶義軍的情況,是為你好。然而為人者需得左右兼聽,否則難免做事有失偏頗。而今陳老哥就是要將官軍方麵的布置透露給你,這般大好機會,你怎麼就輕易饒過?”

“透露給我?”

張獻忠鄭重點頭:“自然。陳老哥與我私交甚篤,沒有我的麵子,此等軍機大事,旁人如何能聽得去?”

趙當世作恍然大悟狀道:“原來如此,小弟淺薄,隻以為陳大人單單有意壓製恐嚇,殊不知其中還藏有這份好意。”心中暗暗思忖:“黃鼠狼給雞拜年,安的什麼心?”陳洪範身為官軍,會與巨寇張獻忠聯袂而來,事出反常,結合打聽到了一些消息以及前世留存的記憶,實則趙當世已能對他倆的來意猜到七八分,眼下不過虛與委蛇,進一步試探罷了。

陳洪範聽趙當世這麼說,臉色緩和不少,趙當世又適時給他敬了杯酒,他鬱氣方釋,開口

道:“趙掌盤是老張的朋友,自也是我陳某人的朋友。我陳某人一向待友如親,又知趙掌盤是俠肝義膽的好漢,是以就在這荒山小亭,也拋卻了什麼身份地位,但把所知講述,希望能對趙掌盤有所助益。”

趙當世微微點頭,聽他正聲道:“襄陽當下是凶險地絕不是陳某故意誇大,朝廷早已布下天羅地網,隻等諸如趙掌盤這樣的好漢自投羅網,繼而一網打儘。”頓了一頓,觀趙當世麵有凝重,暗自欣喜,“目前鄖襄及至江淮,均由熊總理居中統籌,有他做主,鄖撫戴東旻、豫撫常道立、楚撫餘應桂、漕撫朱大典等人方能擰成一股繩。”

“不想這熊文燦,還有這般能耐?”趙當世忽而笑道,“先走了一個盧閻王,本自慶幸,誰知後腳這個熊大人,也是煞星下凡。”

陳洪範被他打了岔,沒多理會,輕咳兩聲接著道:“熊大人在安慶整兵完畢,本月初已移

入河南督戰。老張說的幾路賊......掌盤,都在他的攤派下焦頭爛額。”

趙當世問道:“怎麼個焦頭爛額法兒?”

“今豫、鄖、楚三地仍稱能戰的大掌盤子,隻有貴部、老張、老回回與曹操。”陳洪範娓娓說道,似乎對一切形勢都了然於胸,“首先是曹操,他與左金王、亂世王、爭世王及混十萬等藏在光山、固始的大彆山中。熊大人攜標兵與勇衛營等親自坐鎮圍困這幾家,這幾家惶惶不可終日,唯有抱頭鼠竄而已。”

他口中所說的“曹操”即是羅汝才,此人算是高迎祥死後屈指可數的幾位巨寇之一。而“左金王”賀錦、“亂世王”藺養成、“爭世王”劉希堯、“混十萬”馬進忠都是目前與他聯合的比較大的營頭,其餘諸如“射塌天”李萬慶、“一條龍”張立、“小秦王”王光恩、“托天王”常國安等等較小的營頭太多,自然被他忽略不說。

羅汝才等人的境遇,趙當世也大概知道一些,總的說來“抱頭鼠竄”幾個詞用在他們身上,倒還真是恰如其分,沒有半點誇張。

一開始,熊文燦輕身走馬上任,和孫傳庭赴任陝西巡撫時的情況差不多,手下僅僅一個二千人不到的浙江兵標兵營而已。不過熊文燦比孫傳庭要能折騰,他接連上疏,同時派人找保薦自己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叫苦。楊嗣昌深得崇禎皇帝寵幸,在他的活動下,朝議增派京師勇衛營以及山西、真定的邊兵歸置在他麾下助力。

其中勇衛營兵馬六千,左副總兵孫應元、右副總兵黃得功及遊擊周遇吉皆驍勇善戰,他們在監軍太監劉元斌的帶領下先到河南與熊文燦會合。而薊州鎮遊擊苗有才等部則隨後尚未抵達。那劉元斌雖是個中官,但頗有膽色且知兵略,人呼為“小童貫”,他與熊文燦配合,連敗流寇,以至於羅汝才等數萬兵馬望風披靡,龜縮在山溝

溝裡不敢動作。有他和熊文燦死死盯梢在光山、固始,羅汝才等人的日子可想而知。

“老回回自負韜略、革裡眼剽悍凶殘,可惜這二人同樣免不了日薄西山。”陳洪範冷笑著繼續說道,“張總戎有乾才,他與陳永福、孔希貴、宋環等部逐此二人於郾城,有勝無敗。這二家喪兵喪膽,無足道哉。”

“老回回”馬守應同樣是與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齊名的當世巨寇,其人以多謀著稱,素為流寇智囊,有好幾次流寇眾營困於囹圄、進退維穀,都是他剖析利害,定出突破方略,化死潭為活水。而且此人很有些膽量,曾不止一次突襲開封、襄陽這樣的豐都大邑,即使屢次铩羽而歸,卻也是流寇中難得一見的智勇兼備之士。“革裡眼”賀一龍亦是知名老寇,此前一直與劉國能等在鄖陽山區活動,劉國能投降後為了自保,才與“順義王”沈萬登、“興世王”王國寧、“安世王”胡可受、“改世王”許可變等依附馬守應。

“張總戎”是河南總兵張任學,此人進士出身,之前巡按河南並為監軍,後見官兵暗弱不堪戰,憤而投筆從戎,自請轉為武階。他懷有一腔熱血,以滅賊為己任,有他鞭策,河南副總兵陳永福、參將孔希貴、遊擊宋環端的是半點鬆懈也不敢有,無不儘心儘力。麵對這麼一群如狼似虎的河南官兵,以回營為主的這些營頭人雖多,可大部分都是酒囊飯袋,馬守應再有智謀,也終究討不著便宜。

“至於真陽一帶吳太宇、白太微、盛之友等,俱是當地土寇,癬疥之輩不足掛齒。”陳洪範越說越是興奮,臉上都微泛起了些紅光,“熊大人與劉中使現在信陽,與北麵的汝南兵備道宋一鶴宋大人南北鉗製當中的曹操等營。張總戎等則不斷逼迫老回回向南撤,而南部則有南陽知縣何騰蛟何大人所立二十四營堅守,亦是夾擊之勢。再向西南,左良玉、秦翼明、羅岱等部尚候機為動,有他們坐鎮隔絕豫、楚,無論是老回回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