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大貴笑道:“無妨。我欽慕掌盤之名,神交既久,分外珍貴。”心中其實對藺養成的鬼話完全不以為然。
藺養成歎氣道:“早知道當初就不該留在陝西,更不該又出了河南。否則與趙兄弟共襄大義,轟轟烈烈乾下一番事業,豈不快慰!”
此時,李萬慶插話道:“老侯,老劉是我等的好兄弟,不是外人。他來此捧場,你不介意吧。”說
話時雖半是調笑,但眉宇中卻蘊有一絲擔憂。
侯大貴立刻大笑道:“怎會介意!劉掌盤子的名號如雷貫耳,我先前還怕請不動劉掌盤,現肯賞光,高興還來不及。”李延朗附和稱是。
李萬慶等人聞言皆歡笑,侯大貴心中對此卻是透亮。在來承天府前,他已經了解過當前湖廣、河南諸寇的態勢,各類大大小小流寇營頭雖多,但大體上可以分為曹操派、老回回派以及中間派三派。
曹操派與老回回派,顧名思義,派內成員分彆是曹操羅汝才與老回回馬守應的鐵杆粉絲,以他倆馬首是瞻。比如“一丈青”施公達、“一條龍”張立、“小秦王”王光恩、“關索”王光泰以及“整齊王”王和尚等,無論是走是戰,均緊跟羅汝才的步伐。而像“混十萬”馬進忠、“革裡眼”賀一龍等,則始終圍繞馬守應,與之同仇敵愾。
其實這也是近年來流寇內部的一個趨勢,即麵對日益緊逼的朝廷以及逐漸枯竭的地方資源,當初零散的小勢力慢慢都開始融入了幾家較大的營頭,以求
自保。在陝西,李自成的闖營已經基本完成了對陝中流寇的整合,一家獨大。而趙當世若不選擇出川,而是堅持在川中活動,四川基本上也會插上趙營的旗幟。湖廣、河南等地因為流寇為數甚眾,所以同化過程要慢上許多,但也早顯出端倪,即張獻忠、馬守應、羅汝才三家脫穎而出。因尚未完成徹底整合,故而依然有第三派、也就是中間派存在。
中間派即指徘徊於楚豫間,固然經常與馬守應或羅汝才合軍,但一直是若即若離的狀態的諸營流寇,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即有“左金王”賀錦、“亂世王”藺養成、“爭世王”劉希堯、“興世王”王國寧、“射塌天”李萬慶、“順義王”沈萬登等。
這些人之所以沒有融入馬守應或羅汝才麾下,原因很雜。如藺養成,就因為曾與李自成搭檔很久,不受馬、羅的信任,左右碰壁。再如賀錦,則是壓根瞧不上馬守應他們,不甘屈於人下。
所以屬於中間派的流寇,就是趙當世想要重點發力的方向。換而言之,趙營三條建設性方略“廣結
援”中,這些人都是要儘量爭取的對象。尤其是在殺了張雄飛,與回營翻臉幾乎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得到賀錦等人的支持,就變得尤為重要。
而賀錦、藺養成以及李萬慶三家因與趙營有著各種各樣的私情關係,所以被列為了首先接觸的選擇。劉希堯與趙當世沒有過交集,貿然來到這麼一個私密的場所,李萬慶擔憂侯大貴會不悅也不是沒有道理。
幾人在廟外扯了幾句,轉入山神廟內。廟裡倒收拾過了,算整潔,還擺上了個小圓桌以及少許酒水瓜果。才坐下來,藺養成就開始罵起了羅汝才:“都說馬、羅兩個是咱義軍的諸葛孔明與司馬仲達,我看倒是兩匹沒腦子的馬騾。”
侯大貴說道:“聽聞近期各位跟著曹操從河南轉進武昌一帶,不知意欲何為。”
藺養成回道:“還不是羅汝才那狗慫的東西忽悠大家,說什麼以退為進。好端端的河南留著不走,非要從麻城、武昌迂回到襄......北麵。”
侯大貴聽他說到一半口風一變,便留了心眼,故作若無其事道:“河南有張任學、左良玉、陳永福等堵在那裡,個個凶悍異常,的確不太好走。”
劉希堯皮笑肉不笑道:“湖廣好走嗎?許成名、楊世恩也都不是善茬,何況還有龍在田和他手下一班野人。在湖廣不掉一層皮,我看是走不出去的。”
李萬慶有意無意說一句:“你說當初若是跟著老回回,咱們會好過些嗎?”
劉希堯又道:“未必。老回回幾個的日子也不好過。都是苦哈哈,又何必互相羨慕呢。”
藺養成自嘲道:“倒不如當初就留在陝西,一了百了,少了這兩年的折騰。”
劉希堯搖頭道:“李闖王未必就滋潤了,沒準去陝西一看,你還得回來這裡。老闖王一走,群龍無首。你看看這兩年,跟著八大王、老回回他們,流來流去,又撈到了什麼好果子?儘是胡鬨。這大義的天,我看是暗了一半了。”
藺養成冷哼一聲道:“一說八大王,這廝當真
好手段。一番花言巧語,把咱們都當猴耍了,自己拍拍屁股,搖身一變,穿金裝、係玉帶,倒人模狗樣當起官兒來了。”
李萬慶輕咳道:“老藺,老侯麵前,有些話不要亂說。”
趙當世是跟著張獻忠一並接受招安,藺養成編排張獻忠,便相當於將趙當世也捎上懟了。侯大貴剛想發話表示大度,但心念電轉,感覺這李、藺二人這一唱一和似乎有些預謀。偷偷瞟了一眼眾人,但見一時間賀錦、藺養成等人,都是直勾勾地望著自己,眼神中充滿了怒意。,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