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裡的闖營兄弟,就你一人嗎?”
劉體純搖搖頭道:“營中人分頭行事,我也不知來了多少人。”
傅尋瑜知他不想說,轉問道:“這幾個月來,極少聽聞闖王消息,不知眼下如何?”自兩年前開始,李自成及闖營就逐漸銷聲匿跡,即使洪承疇、孫傳庭相繼領兵勤王、陝中為之一空,亦不見起色。趙當世也曾派人去尋覓過李自成的蹤跡,但都無果而終。
劉體純回道:“兩年來,闖王一直領我等休養生息。近日萬事俱備,便欲出山。”
傅尋瑜一驚:“出山?”
“不錯。”劉體純笑容一收,顯得極為嚴肅,“那時官軍囂張狂悖,步步緊逼,營中又出了祁總管這般的叛賊,闖王審時度勢,率眾隱入陝、川、楚三省交界的群山中,偃旗息馬,待時而動。今年以來,豫省大旱,又遭蝗災,赤地千裡、民不聊生,闖王憐憫萬千生靈,故決定應運而出,救民於水火。”
崇禎十一年劉國能、張獻忠等大寇相繼投降官軍,流寇勢力為之一蹙。餘寇包括回、曹等營在內基本都在楚豫地帶抱團求存,唯獨闖營在李自成的帶領下依然苦苦苟延於陝西。彼時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陝西巡撫孫傳庭、四川巡撫傅宗龍等皆善戰,合力圍剿,闖營獨木難支節節敗退,最後無奈化整為零,遁入深山老林避風頭,兵力一度萎縮到隻餘千人,再無風浪,有官員甚至認為李自成已經死
(本章未完,請翻頁)
去、闖營已散。
然而確如劉體純所說,去年底至今年以來,河南天災嚴重,大部分地區顆粒無收,楊嗣昌上任督師,又加派了練餉,百姓生活日窮難捱,土寇遂大麵積爆發,聲勢遠超此前數年。而陝西精兵強將多去遼東、楊嗣昌及左良玉等更追擊張獻忠為要,陝楚豫官兵部署空虛,有如此優良的環境,李自成決定東山再起也在情理之中。
“闖王既要起事,為何不來我趙營通氣?”傅尋瑜問道,“此前在山中,又為何不向我營尋求支持?”
一連兩問出口,劉體純臉色變得微微局促起來,吞吞吐吐隻推說準備還不周全未敢輕易叨擾。傅尋瑜哪裡不曉得他心中所想,必是因趙營歸附了官軍,李自成心有顧慮,不敢再來聯係罷了。
看破不說破,傅尋瑜立刻換個話題道:“闖王既要出山,那你來洛陽,當是來踩點了。”
劉體純應道:“不錯,闖王一動,天下響應。現下河南諸義軍,已有一條龍、宋江、張判子、袁老山、一鬥穀、瓦罐子等多部願意呼應相合,隻等闖王率天兵進豫,席卷全省。”又道,“先生豈不聞河南已有童謠流傳。”
“什麼童謠?”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求活,早早開門迎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
傅尋瑜附和道:“闖王果然天命所歸。”心下則思量起了趙營中一早定下的“廣結援”方針。當初定此方針,謂流寇中張獻忠、馬守應、羅汝才等皆不可恃,隻有李自成需得一力結交。兩年過去,雖然勢力變換消長、主要矛盾不斷易改,但方針的內容卻始終沒有改變。這就是一個團體有著統一見地及目標的好處,即便趙當世已經很久沒有提過闖營的事,但當闖營真真出現在了麵前,似傅尋瑜這樣的下屬能夠很快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該怎麼做。
“實不相瞞,我營雖暫時歸順朝廷,但我家主公心中從未忘卻闖王昔日恩德,如今有幸相見,敢請代為引薦,麵見闖王。”傅尋瑜說道,這是再一次與闖營搭上線的好機會,怎能將它輕易放過去。
劉體純本也有意聯係趙營,不然也不會特意將傅尋瑜喚至山川壇相見。不過他還是佯裝猶豫片刻,才道:“闖王亦念與趙趙總兵的舊情。隻是在下明日就要隨那班樂手出府再擇機脫離回歸闖營,先生先生可方便?”
傅尋瑜說道:“自無不便,傅某賀壽之事今日已成,明日當隨行闖營。”
劉體純點著頭道:“如此甚好。”
當下二人又在山川壇細細商量後事,旋即分開。傅尋瑜走回兀自歌舞升平的承運殿,尋原位坐下,鄭時好斜過身來問道:“外使,有情況?”
傅尋瑜目不轉睛盯著席上表演,說道:“明日出府,你去少林寺,再直接回範河城交差,我另有計劃。”
鄭時好道:“屬下明白。”
傅尋瑜又想起一事,補一句道:“對了,禦寨那裡,你也順便去一趟,我今夜與你詳說章程。”說完,咳嗽兩聲,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禦寨?”鄭時好微微詫異,這趟行程,來福藩賀壽及探望少林是趙當世吩咐的必須事項,是否前往禦寨,由傅尋瑜視少林之行再定。而今聽傅尋瑜的意思,當是必去禦寨一見了。
“此行關係重大,你自己小心拿捏。”傅尋瑜麵色凝重,握著酒杯的手也在顫動,看得出,他同樣心緒難平,“河南的天,怕是將變了。”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