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門炮清膛部署完畢,繼續發射,每輪炮發,即有兵士立刻飛馬而出,測量射程距離、炮坑深淺及離靶子的偏移程度等等數據,一一上報。幾輪測完,隻看用固定的炮身打擊固定靶子,結果總體還是令人滿意的。
趙當世讚許了幾句,又鞭策了幾句,何可畏等人答應不迭。何大化和勞崇漢、陸樸一、葛海山都轉過來拜見趙當世,趙當世與他們交談了幾句後道:“如今大炮鑄造十成八九,至於炮車,以助位之能,必然無可擔心。”
“多謝主公誇讚,屬下等不勝欣喜,日後必將更加勤勉,不負主公厚望!”葛海山作為代表回道,“但屬下等在製炮期間,還討論出些看法,希望向主公彙報。”說著,將視線轉向何大化與勞崇漢。尤其是何大化,因為本身具備軍事方麵的知識,不但參與到了製炮,這兩個月來走訪襄陽府、鄖陽府各地,對趙營軍隊兵種構成的調查分析,總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先生有何金玉良言?”趙當世笑眯眯問道。
何大化向趙當世行了禮,尋即道:“鄙人所見,今軍中火器之眾,少則三四成,多則五六成。如鄖陽府徐統製效節營兵,操持火器者乃至七八成。火器淩厲,毫無疑問,可若使兵士空得武備而無合適的訓練與戰術,隻怕無法完全發揮軍隊之戰力。”更說道,“向日鄙人專程前往鄖陽府,從徐統製往軍中一觀,但見步炮疏離、行伍呆板,對付全無章法之敵尚可,倘遇靈活善變的狡詐之輩,極易給彼方可趁之機。”
“此話何解?”
“今軍中火器戰術,統一為銃炮居前齊射,敵軍若以銳卒、鐵騎用命衝鋒,我方一銃換三矢,大大劣勢。待凶敵俟及近處搏殺,則陣型雖厚難以阻攔,兼笨拙臃腫難以調度,立時無能為力。換以戰車鞏固,更是簡陋緩慢,顛簸如浪,實自縛手足之舉!”
在趙當世聽來,何大化的話可謂一針見血。
明軍的待命陣型整體而言實心
(本章未完,請翻頁)
方陣為主,所以裝配火器比例較高的部隊大多慣結空心方陣,以求能做到快速變陣並四麵張射,阻擊敵軍。但變陣時因為令行禁止不到位,幾乎所有的銃炮手都會儘力向外圍展開從而使得整個方陣的麵積短時間內膨脹數倍。
這樣的戰術主要是由前期對付塞外蒙古諸部時發展而來,情況發生在空闊平原尚無大礙。可自從流寇起、滿洲興,明軍與他們作戰的主要戰場則往往發生在多山狹窄地帶,大陣難以布開,隻能遷就地形,分散成各個小陣各自成組。
理論上各小陣間可以互相提供火力支援,以防敵軍趁隙而入,但實際考慮到銃炮最大射程普遍遠於弓弩,故為防止火力交叉誤傷袍澤,隻能增加小陣與小陣相隔的距離。儘管明成祖朱棣曾說“兩軍相對,勝敗在於呼吸之間,雖百步不能相救”這樣的話告誡將帥臨陣不要輕易分散兵力,然而時過境遷,為了發揮火器的最大效力,此等“祖訓”亦早給隻顧倚仗“火器之利”的各部明軍拋諸腦後。
徐琿出自北方邊軍,沿用的火器戰術大多繼承自前朝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成果。戚、俞所處時代,塞外騎馬各部乃是明軍主敵,是以尤其熱衷使用乘載火器的車營車陣拒敵。指揮車營、騎營、步營協同合作,內中操持火器的兵力超過半數,並在戰鬥中將他們布置在陣線前列以便形成最猛烈的火力。
戚、俞在時,這套戰術得心應手,無甚紕漏。可他倆死後,繼任的大部分明軍將領都是目不識丁的武夫,隻會騎馬射箭,對兵書上的內容實則一知半解,往往隻能照貓畫虎,學個三四分相似便可。如此不思進取,後繼無人,明軍火器部隊戰術自然乏人推動適應時代發展的改革。
此等作戰方式對上分散而戰塞外騎馬各部能受到良好效果,隻是數十年過去,明軍麵對的敵人已不是當年那些機構鬆散的韃靼各部,而成了組織嚴密的滿洲兵及狡猾善變巨寇,舊有戰術戰法顯然已經古板過時。
趙營火器部隊是徐琿一手帶出來的,在山西邊軍中長期的浸潤縱然讓他對各種舊戰術熟稔於胸,卻也限製了他的創新能力。按照他老一套的思維訓練出來的趙營火器部隊的的確確在打擊川中棒賊和士氣低落的部分官軍時無往不利,不過一旦磕上稍微機變的對手,呆滯僵硬的缺點立刻暴露無遺,昔日的範河城之戰就是很好的證明。
趙當世私底下曾問過當時作為對手的馬光春對此戰的看法,馬光春沒直接評判此戰得失,卻直接指出了趙營火器部隊存在的弊端。他認為徐琿確實將火器運用之法帶入了趙營,卻不免也帶來了邊軍中的一些陋習。比如操演時的方陣就大多流於表麵形式,雖金鼓聲振、井然有序,但就整個陣型揪出將士細問,則“問之兵,兵不知其故。問之將,將亦不知其故”。遭到幾輪齊射打不垮的硬手反擊,就會匆忙將方陣改為“一堵牆”那樣的線式隊形,挖塹掘壕繼續蠻戰,可腳跟不定、氣勢已去,怎能再克敵製勝。因此,縱觀趙營前後十餘戰,火器部隊素來都難成為決定勝敗的關鍵。這是一個遺憾,也是必須加以解決的痛點。
“鄙人現在已開始著手按平生之所學,編纂練冊,總結西洋所見諸國軍爭之法。預期一兩個月當有所成,屆時奉獻趙帥,以供參研。”何大化說道,“內容主要還是在於各兵種間相互熟悉,並從中擇選合適兵種配比布置,必立足於當前貴軍的實情。”
“先生費心了”馬光春的看法與何大化所說各兵種之間要相互了解袍澤機動目的觀點隱隱一致。趙當世由是深切感到在趙營軍隊火器比例日漸攀升的當下,對軍隊戰術的改變迫在眉睫。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