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求存(一)(1 / 2)

蚍蜉傳 陳安野 5488 字 10個月前

,最快更新蚍蜉傳最新章節!

侯大貴軍中一直流傳著“遇事不決問老穆”的說法,這說法大概率出自侯大貴之口,但至今已逐漸成為了軍隊將士們的共識。當下穆公淳說話,一向蠻橫粗暴的軍官們登時鴉雀無聲,都斂聲認真聆聽。

穆公淳得到尊重,心滿意足,隨即侃侃而言。他主張有四點最重要的大事必須先著手做,用以最大限度確保全軍的穩定。

頭件大事,得選出一名主帥,暫代侯大貴統籌全軍。此前侯大貴兵分兩路,前路往宣府前線作戰自有侯大貴本人節製,後路數千兵馬卻並未立有總攬全局、可於眾口不一之際一錘定音的角色。如今各營各部肩負的不僅僅隻是趕赴前線的簡單行軍職責,更有危局求存的生死重擔,若是群龍無首、各自為戰,全軍敗亡是可以預見的下場。

穆公淳再三強調推選臨時主帥之事最為重要,必須立刻解決,否則後續諸事都無從談起,並且首先倡議由韓袞擔任。論資曆,韓袞投靠趙營最早,從來都是肱骨大將;論能力,韓袞領軍打仗的水平有目共睹,戰功卓著;論威望,韓袞為人悍而不驕、謙遜守度,能服眾結心。怎麼看,都是最合適的人選。

在場除了賀人極不夠資格外,另有馬光春、周遇吉與呂越三名統製。按理說,周遇吉出身明軍京營遊擊,名聲素重,且在投靠趙營後始終居於一線將領地位,若有人支持,不是不能與韓袞一較長短,但他在穆公淳表態後緊接著表態支持韓袞,從而迅速打消了眾人的顧慮。

周遇吉性格豪邁豁達,雖說在明軍中的履曆較大多泥腿子出身的趙營將領為高,但從不以此自矜。相反,他很清楚命運使然,自己終究難以成為趙營的核心嫡係。穆公淳搶先推薦韓袞,一般人或許想不到那麼多,但如周遇吉這樣長期在趙營核心圈子外圍徘徊的一線將領自是能敏感覺察出他潛在的意思。目前駐守鎮虜衛城的軍隊中幾個帶頭大哥,除了飛捷左營統製韓袞與無儔營統製白旺外,馬光春、呂越、賀人極以及自己都是後來的歸附者,此外,因為長期被侯大貴壓製,無儔營的實權不在白旺,而是掌握在同為後來歸附者的中軍官張先壁的手中,故而對目前鎮虜衛的這支軍隊來說,及時確定新任主帥不僅關乎將士安危,更關乎趙營嫡係對軍隊領導權的問題。要是趙營嫡係失去了對軍隊的領導權,那麼就難保軍隊不會因此變質,主帥成為又一個吳三桂或唐通。自己若不明就裡站出來貿然爭奪全軍的指揮權,難以想象向來計謀百出的穆公淳會有怎樣的後手對自己進行壓製迫害。

微妙時節,隻言片語便蘊藏殺機無數,有些人會在漩渦中死得不明不白,但周遇吉能爬到今日這個位置,靠得絕不僅僅隻有一身武勇。他想的很通透,既然無法成為趙營的嫡係將領,那麼老老實實當一個弘光朝廷的一線大將,也是不錯的歸宿。

繼周遇吉之後,馬光春、呂越等亦紛紛表示了對韓袞對支持。關鍵時刻,總得有人挺身而出,縱然知道任重道艱,但韓袞毫不推脫,毅然起身朝四周拱手道:“承蒙諸位信任,韓某在此立誓,有我韓某在一日,便不讓數千弟兄蒙難枉死。”由是暫任總管之職,稱權總管。

穆公淳搖著羽毛扇暗中朝偃立成點點頭,繼而麵向眾人道:“頭等大事定了,往後好說。這第二件事,便得速速探明前線狀況,包括侯總管、孫傳庭等軍處境以及韃子的部署數量。”

韓袞對賀人極道:“老賀,這事你來辦,小心行事。”

(本章未完,請翻頁)

賀人極起立領命道:“總管放心,務必探明侯總管情況並韃子兵力。”他自打從孔全斌營中剝離出來後行軍作戰頗為賣命,有心人都看得出,他很想趁著這個機會積攢戰功,以圖有朝一日能夠徹底脫離孔全斌成為一營統製。如今風向在韓袞這裡,他自然唯韓袞馬首是瞻,期盼能給韓袞留下好印象,攀棵實實在在的大樹。

穆公淳接著道:“前線安排妥了,還有後方。後方三、四點一並說,一要穩住薑瓖、一要請求支援。”說著轉對韓袞道,“總管,你覺得如何?”

韓袞點著頭道:“自是中肯之言。但請求支援這個好說,宋王大軍已經開進山西,派人傳報即可,但穩住薑瓖怎麼個穩法兒?”

穆公淳尚未回答,負責守備東城的無儔營左哨哨官吳鳴鳳匆匆忙忙跑來道:“緊急軍報,有一撥韃子正朝衛城方向來,已在十五裡處!”

“阿濟格來了?”在場軍官們麵麵相覷。

緊接著,散布在外的數名塘馬魚貫而入,接連稟報將至清軍的情況。原來,這支清軍乃是不久前從懷安衛城分處的彆部,看旗號,不是阿濟格,而是清軍正黃旗滿洲固山額真譚泰以及鑲黃旗漢軍固山額真劉之源。

“懷安衛城兵虛城薄,韃子大軍圍攻彈指可下。”穆公淳分析道,“但是此番阿濟格自己卻沒有來,隻派了譚泰,唯有一種可能。”

馬光春頷首接話道:“不錯,阿濟格想先北上,把侯總管、孫傳庭等解決了,再大舉進犯大同府。派譚泰、劉之源先來此,目的是牽製大同府的軍隊,免除後顧之憂。”

事實確實如他們所猜測的那樣。

阿濟格此番從北京帶來的滿蒙漢八旗兵共有三萬,一萬留在了宣府鎮城,兩萬帶來截斷懷安衛通道。侯大貴離開懷安衛城後,城內守軍僅數百老弱病殘,哪裡抵擋得住清軍猛攻,不到半個時辰即告失陷。阿濟格以北麵尚有侯大貴、孫傳庭兩部明軍,不利大軍前行的考慮,自率萬餘人北去柴溝堡殲滅明軍,另差遣譚泰等往大同府牽製有可能趁隙出頭的明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