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在這場比賽測試完了他的幾種預計會在紅土場上使用的技巧套路。或者說是,招數變換組合。
在紅土場最經典的戰術,即後場慢節奏持久戰戰術,和前後場節奏變換,長球和小球變換的招數,講起來都很基礎也很簡單,但真正運用在比賽中,每個人也有每個人不同的細節。
能完美抓住節奏節點,能夠判斷怎樣的情境下該使用怎樣的招數,才能真正駕馭紅土場。
仁王正在逐漸掌控紅土場。
奔跑時紅土對速度和摩擦力的影響,擊球時紅土會吸收多少力量,會怎樣影響旋轉……一切細微的關鍵點都被他記在腦子裡。他不會機械性地使用這些,每一個場地,在每次比賽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有人在上麵奔跑過,土地的軟硬程度,以及不同角度的坡度和弧度都會發生相應變化。
但仁王的精神力,念力和呼吸法,三者合一,組合起來,讓他對自然萬物的一切都格外敏銳。
在他的感知裡,紅土場隨著比賽而發生的每一次改變,就像是這個場地本身的呼吸一樣,是有跡可循的。
這場比賽的比分依然是61,這倒不是出於惡趣味,而是仁王在測試戰術時有一局將自己限製到了極限。不過打完這場比賽他反而有了壞主意如果之後的資格賽,也每一場都打出61的比分呢?
被他打敗的對手們,臉色一定會很有趣。
是的,仁王認為自己一定會進入正賽。
在資格賽輸掉?
那是不可能的。
而這並不是狂妄。
外卡賽的對手更像是將要進入職業圈的新人,和職業圈的邊緣人物。到了資格賽,對手就會出現職業賽事中的常見麵孔。他們或許是去年法網成績不佳,沒能直接拿到正賽名額,又或者是之前因傷沒打比賽,導致at積分驟降……總之,沒有通過外卡賽而是直接打資格賽的選手,大部分都不是泛泛之輩。
資格賽重新抽簽,同樣是電腦抽簽,不過這一次參賽選手都會到場,權作抽簽監督。
仁王還想,自己和阿瑪迪斯會不會在資格賽上遇到。
但顯然他的運氣沒有那麼玄妙,又或者是他和阿瑪迪斯還不算是“宿敵”關係,隻是普通的對手和普通的熟人,所以玄妙的運氣也認為沒有將他們安排在一起的必要。
不過雖然沒有和阿瑪迪斯對戰,仁王資格賽的對手也依然是熟人。
他第二輪的對手是梅達諾雷。
這是u17世界杯當年西班牙代表隊中的選手,因傷而成績波動很大。原本作為西班牙人,他在紅土場的成績應該不差,隻是傷勢多少影響他發揮,打職業到目前,看成績,他的美網成績反而是最好的——進入了正賽並且進入了正賽第二輪。
當年的傳言,是他的實力比“不敗的博格”更強,卻因傷有了一年的空白期,再次回歸以後技術依然穩定,成績卻沒辦法“一飛衝天”,而是總是欠了一口氣一樣。
現實的職業圈原本不再將他和博格放在一起對比,奈何博格從“不敗”的位置上下來以後,去年開始打真正的職業賽時,在at大師賽和外卡賽資格賽中的成績也不算十分出色。
既然成績都不好,那反而可以放在一起比較了。
這一次的資格賽分組,同樣也可以做比較仁王第二輪的對手是梅達諾雷,第三輪的對手就是博格了。
這可以說是冤家路窄嗎?
仁王想了想,認為這個說法不太行。
他和博格可不算冤家,和博格打生打死的可是平等院前輩。
雙打?
雙打那場可不叫打生打死。雙打那場,明明是他和平等院前輩的完美配合,以及摧枯拉朽碾壓對手。
要不是不想將“雙打選手”的標簽提前貼在自己身上,仁王就報名參加雙打比賽了。隻是作為職業圈新人,如果一入at排位賽就先參加了雙打,而雙打的成績還比單打出色(仁王認為自己在雙打賽上不會有對手),那許多人就會先入為主認為他是“雙打選手”了。
那可不行。
不是“歧視”雙打,是仁王認為自己的職業道路有無限可能,沒必要這麼早就將自己限製住。
哪怕是名聲上的先抑後揚,也不行。
資格賽名單裡有不少熟人,比如當年法國隊的隊長加繆,比如當年美國隊的隊長萊因哈特,德國隊的q·也參加了這次法網資格賽。
這一批當年的職業選手都是去年開始參加at正賽的,而和仁王同時簽約的,理論上應該是明年才開始參加at正賽,仁王是成績太好提前拿到了推薦名額。
這就造成了現在的結果仁王在比賽中遇到的“熟人”,都是當年打u17世界杯時,各支隊伍引人注目的“職業選手”,也基本都是各個青年國家隊的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