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讓遠征軍開始丟盔卸甲的追擊戰開始了,據非官方統計,當時能保存建製撤退的就隻有孫.立人部及戴.安瀾部,然而,二部加起來,也不超過5人,剩下倉皇撤退的幾萬人在日軍小建製的追擊中基本陣亡,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麵被追擊的死啦死啦部。
先拋開其它逃亡部隊,就這一部零散的逃亡部隊,在曆經千辛萬苦之後,到達中緬交界的惠通橋,等著和難民一起回國時,陰險的日軍斥候5人已經潛伏在了難民中,而難民的身後,就是等待已久的饑餓的日軍主力,在巧合之中,為阻擋慌亂的難民而開了槍的的中國憲兵,卻讓日軍以為計劃被發現而提前進攻,幸運的是時任憲兵隊長的張.祖武下令果斷炸橋,把日軍阻攔在了怒江對岸,而不幸還留著對岸的難民和餘下殘兵卻被日軍當著憲兵的麵屠殺乾淨,《我的團長我的團》之中,南天門一戰便是由這一段真實的曆史改編而來的。
而當僅存的這寥寥無幾的官兵奇跡般走出“野人山”的時候,迎接他們的人們,此時無比驚訝地發現,這其中竟然還有一位女性,在所有生還者的名單當中,他們第一次在性彆那一欄裡填下了一個女字。
當初宋錚也曾帶著劇組的演員拜訪過這位依然建在的女英雄,這位作為遠征軍抗日的“活檔案”和“活化石”的老人,對方在向宋錚等人講述那一段經曆的時候,曾經幾度哽咽。
在拍攝紀錄片的時候,製作組再一次拜訪了這位老人,老人的一番話,讓每個在唱的人都不禁潸然淚下。
“現在回想起來,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當年竟然能夠活著走出野人山!翻越野人山的時候,我腦子裡隻有一個想法:就是死也要爬到祖國的土地上去死!”
戰爭早已結束,硝煙早已散儘,曾經發生過的一切,如今也漸漸被人們淡忘了,當初,宋錚聯合張園,樓燁等人,拍這麼一部《中國遠征軍》的紀錄片,誘因或許是為了打那個劉觀樓的臉,可那個老家夥的臉麵又能值幾個錢。
究其原因,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曆史,了解那些同樣為了國家,民族獨立,自由,而獻出了生命的英靈。
在騰衝拍戲期間,宋錚曾聽到過一件事,一些依舊建在的老遠征軍將士曾聯名向緬甸國家秩序建設委員會提出申請,重建遠征軍烈士墓。
那封請願書,宋錚看過之後,都不禁深感心痛:吾輩親曆戰鬥,幸而生存者亦垂垂老矣,實不忍令維護國際正義保衛人類和平之神聖史績就此湮沒,浴血奮戰壯烈捐軀之忠魂無所歸依。
何其可悲,遠征軍將士的遺骸尚且不能入土為安,而宋錚卻聽說,就在緬甸一條繁華的大街上,一個遠征軍老戰士住所的不遠處,就是日本人修建的大佛寺,每年,那位老戰士都會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日本人來到這裡,這個在密支那打敗了日本人的中國駐印軍老兵,難掩內心的失落,捫心自問,到底誰是勝利者,誰是失敗者。
同樣,英國每年的四月份複活節之前,都有一戰二戰老兵的大型活動,連首相和所有政府官員都會參加,這是對曾經為國流血和捐軀的人的最起碼的尊重。
再想想那許許多多暴屍荒野的遠征軍將士,心裡豈會沒有一種莫名的感傷。
這部紀錄片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更多的人們知道遠征軍當年的戰爭故事,並且把這些故事傳播歌頌下去,讓後代子孫知道要紀念他們,向他們致敬,因為他們同樣是祖國的英雄。
中華民族從來就不缺英雄兒女,每一個為了國家民族而犧牲的都是後世兒孫永遠不應該忘記的,因為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現在。
曆史的真相不會永遠被埋沒,千萬不能讓年輕一輩忘記這段曆史,忘記那些為了民族興旺而流血犧牲的老一輩。
《中國遠征軍紀實》的播出,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根本就不需要宋錚他們去聯係媒體,就有眾多媒體自發的參與了進來,在報紙的重要版麵刊登著關於遠征軍的正麵評論,並且眾多曆史學家也紛紛在接受采訪的時候,給予了遠征軍極高的評價。
到了這個時候,宋錚他們這些人已經沒有誰再去關注劉觀樓這個微不足道,厚顏無恥的小人物了,自然有很多人將他之前發表的那些文章重新翻出來,大肆批駁。
根本就不用宋錚他們做什麼,劉老頭兒就已經感覺到臉上火辣辣的疼了,本來這老東西還想著還擊,結果文章還沒等寫好,就接到了上麵某一位的電話,電話裡都說了什麼,沒有人知道,不過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老家夥都很自覺的消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