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百二十四章(2 / 2)

《特洛伊》裡的古希臘貴族不也說英文?

《決戰中的較量》裡的蘇聯紅.軍戰士不也說英文?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世界影壇是好萊塢一手遮天的,中國電影人想要輸出自己的文化,就必須以一種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接近他們,一步步深化,才能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

在吳珂博原本的計劃裡,《功夫之王》隻是第一步,先讓歐美觀眾們熟悉這些中國的文化符號,引發他們的興趣,以後再來真的。

如果單純的從這個角度上看,《功夫之王》無疑是成功的,要知道,某些國家為了輸出自己的文化英雄符號不惜大撒美金,而歐美觀眾看《功夫之王》還是要自掏腰包的。

既能掙錢,還能宣傳自己的文化,這本身就已經證明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吸引力。

而且,在《功夫之王》中美猴王、默僧、醉仙這些人物形象固然與傳統中華文化中的既有概念有些出入,但在性質上還是光明正大的,他們全都是正義、善良的,代表著真、善、美的力量。

《功夫之王》塑造了一個另類的美猴王,不過再怎麼說,這美猴王還是個銀幕英雄的符號,是千裡迢迢穿梭“無門之門”過來的美國青年的精神偶像,對一個美國觀眾來說,美猴王跟蝙蝠俠、超人、蜘蛛俠們的作用無甚二致,所以,在大的方向上,《功夫之王》是弘揚了中華文化,提升了我們民族的銀幕文化形象的。

再者,彆看國內那麼多人跳出來指責《功夫之王》,可不見得自己就比人家理解美猴王更透徹。

這年頭,還有幾個人去認認真真的讀吳承恩的原文?

猴神的形象本就是源自印度神話的影響,孫悟空的前身據說就是哈奴曼或者無支祁,其實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想一想,缺少神話傳統的中華文化中,突然蹦出了一隻上天入地的猴子,本就是有點邪性的事。

《功夫之王》打通了人與神的界線,玉皇大帝、玉疆戰神這些神祗仙班更像是一個封建國家的統治者,而且他們居住的仙山,也是凡夫俗子可以殺將進去的。

從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古希臘神話裡的眾神跟凡人就是時常往來的,搞不好還經常珠胎暗結,生個人神混血兒什麼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message:已經訂閱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手機版網址:,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