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百七十九章(1 / 2)

第七百七十九章

轉天,宋錚不出預料的起晚了,大概是因為知道他要去非洲,而且一去就是幾個月,做完的臨彆LOVE,林欣如就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脈的武林高手一樣,變著花樣的差點兒把他給榨乾。

吃過早飯,兩個人一起出了門,不過不是去機場,而是回公司,離開之前,公司裡有些事情,宋錚還是要過問一下的。

首先就是公司這一年的安排,他的工作都已經計劃好了,上半年《戰狼》,下半年《盜夢空間》。

另外,寧皓的劇本雖然沒完成,不過大致的思路已經有了,宋錚聽過之後,就知道是那部被稱為中國最高級喜劇的《心花路放》。

前世《心花路放》上映之後,很多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並不是很高,但是在宋錚看來,《心花路放》才是寧式喜劇中最好的一部作品。

不同於那些吵吵鬨鬨的,空留下許多笑點的喜劇,真正的高級喜劇的笑點都是藏著的,目前市麵上大部分喜劇片,看預告片基本上就能看到片子裡最爆笑的那幾個點。

而《心花路放》正好反著,在預告片中看到的那些笑點,放到片子裡充其量就是個二流笑點,甚至三流笑點。

《心花路放》裡最一流的笑點,不看影片根本看不到,前世這部電影上映之前,宋錚看預告片,裡麵隻放出二流三流的笑點,就足夠讓他期待了。

就好像玩樂器的人,水平低的給被人做表演,都巴不得一上來就演奏自己剛剛掌握的難度最高的那首,而水平高的給彆人做表演,往往選一個比較大眾化的曲子,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高難度早已駕輕就熟,把難的變簡單,把簡單的變絕,這才能體現水平。

高級喜劇的笑點是有邏輯的,那些熱.賣喜劇在業內的評價並不高,可是普通觀眾的笑聲一點兒也不少,是因為那幾部喜劇的笑點往往采用的機械笑點。

也就是最直觀的視覺和聽覺引人發笑,比如肢體、台詞、表情等,尤其是屎尿屁橫行後,華語喜劇也開始在視覺表現上開始無節操地刷下限。

《心花路放》中不缺乏機械笑點,可是更多的是邏輯笑點,利用的是反差、反轉、誤會、對比等。

觀眾需要用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找到這個笑點裡的承接關係,才能明白笑點的可樂之處,這也是為什麼心智不成熟的觀眾,無法欣賞高級喜劇的全部的原因。

高級喜劇的笑點是連續的,電影9分鐘,或1分鐘的時長,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講究節奏和結構。

那些秉著“觀眾笑了就是好喜劇”的創作者,往往會因為過於注重逗樂觀眾的任務,而無意識地將作品變成笑點的堆砌。

《心花路放》的笑點密集程度,比寧皓之前的幾部賣座喜劇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整體觀之依舊保持了電影的完整性。

寧皓的節奏控製、獨特結構,在這部喜劇中依然有閃光之處,令人印象深刻,他不會讓觀眾撒開歡就不管了,而是始終把觀眾控製在他的軌道上,最後讓觀眾收獲的絕不僅僅是笑了無數次。

高級喜劇是有情感和情理的,之所以說某些喜劇片為了讓人笑,無節操、刷下限,是因為它們為了營造笑點,有時候是罔顧世間情理的。那些違背人之常情的搞怪、扮醜,自然讓人不太好受,一次兩次可能勉強過去,三次四次就忍無可忍了。

《心花路放》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世間之常人,有著和芸芸眾生完全一樣的情感,他們碰撞出的喜劇,才是基於生活的幽默,讓觀眾會心而笑。

《心花路放》的觀眾層次沒有局限性,從小孩到大人,從華人到老外,但凡坐在影廳裡看,都會從頭笑到尾。但是那些目光敏銳的人、心智成熟度的人、邏輯通順的人、情感細密的人,會從這部喜劇中看到更多的東西、更深的內涵、更強的感觸。

他們跟隨寧皓的指引,放得出去,收得回來,讓《心花路放》不僅僅是一次減壓,而是成就回味無窮的記憶。

寧皓現在要開這部戲,宋錚自然是舉雙手支持,在他看來,重要的不是這部戲能夠收獲多高的票房,而是通過這部戲,可以重新樹立寧皓在圈兒內的地位。

除了寧皓這部戲,以及徐爭早就在計劃之內的《人在囧途之港囧》之外,宋錚還打算再開三部戲,其中的一部就是《鋼的琴》。

很多人對這部戲都不熟悉,但是在宋錚的心裡,這部戲可以說是國內影視界少有走心的作品。

這是一部懷舊的電影,俄羅斯風味的背景音樂,陳舊廢棄的廠房,高聳入雲的煙囪,甚至公式化的講演,都在緬懷一個逝去的時代。

這是一部後,9後無法理解的電影,一群下崗工人折騰半天,鼓搗出一架鋼體結構的鋼琴,有什麼意義嗎?

這是一部拍給5後,6後,甚至7後的人看的電影,隻有他們才能產生深深的共鳴,理解那架鋼琴背後的含義。

每一首動人的吟唱都會勾起一次難忘的回憶,每一種質樸的懷舊總會喚起一個群體的哀思。

《鋼的琴》就是關於小人物的光榮和夢想的故事,它用高雅的語言,述說著生活的瑣事,以魔幻的色彩,追緬著逝去的榮耀,當“鋼的琴”出廠的時候,宋錚當時激動的險些淚奔,他看到的是一幅關於繁華隱忍謝幕的殘卷,一首關於激情燃燒歲月的挽歌。

所以,與其說《鋼的琴》是一個講述“造琴”的小人物勵誌故事,倒不如說它是對於中國一個特定時代結束的告彆和懷念。

透過一群卑微的底層工人階級的言行,可以看到他們對於中國社會民生跌宕起伏,萬象多端的淡定和泰然處之,看到他們對於中國政治經濟風雲變化,狂飆突進的無奈和自我解構。

令人愉快並哀傷的是,影片正麵描寫的並非這些,但是真正想要告訴人們的偏偏就是這些,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這正是《鋼的琴》所以閃亮的地方,它用一種黑色的幽默,講述著並不幽默的中國故事,而且,重要的是,它是真正關於中國老百姓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陳桂林,一個曾經的無上光榮的工人階級,一個失去組織依托的底層勞動人民,一個依然有樸素夢想的技術工人,一個孩子的父親,一個失去老婆的男人,一個有一群“狐朋狗友”的小人物,他是中國社會轉型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縮影。

在他的身上,集中反映了熱情如火的重工業時代中國工人的一些突出特點:技術過硬、踏實勤勞、生活拮據、粗野豪放,甚至世俗狡黠。

這些特點曾經在半個世紀中,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精神基石,也是這些特點在改革浪潮席卷而來之時,讓他們一度感到茫然無助和無所適從。

他們很現實,幾十年甘之如飴地圍繞著某個重工業據點,辛勞工作、娶妻生子,繁衍後代;他們又很不現實,經常回味著為時代所不容的過去,並做著與自己實力不相稱的春夢,這卻也是他們頑強生存的精神源泉,用一種蚍蜉撼樹的執著,詮釋著一個平凡而動人的字眼:生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