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第111章(2 / 2)

媚色無雙 假麵的盛宴 15442 字 10個月前

太上皇以此告訴自己,隻有他和心愛女人的兒子登基了,他才能在龍禦歸天後跟心愛女人合葬在一起。

這恰恰也是太上皇和乾武帝這對天家父子,有著超乎常人理解的信任的緣故。因為乾武帝很早看懂了太上皇的暗示,朕的皇位隻會是你的。

所以太上皇封了太子,又提出禪位之說,父子二人聯手給晉王和秦王挖坑請君入甕,所以太上皇允許乾武帝調黑甲軍入京,似乎並不怕兒子借機逼自己退位。

因為朕的皇位隻會是你的,你不用爭,不用奪,朕也不用怕你會奪。

也許這種做法很自私,但細想一想,並不難讓人理解。

言歸正題,在知道乾武帝在畫他和自己百年之後的陵宮時,無雙一開始有些不習慣,畢竟當下人忌談死亡。

可聽他一番描述後,聽他說他們的陵宮不用修得太大,因為朕的身邊隻會躺著你,不需要附葬,也不會有從葬,不得不說她真被感動了。

文人才子們風花雪月起來,吟詩作對譜曲頌歌,羨煞旁人。

而這位帝王風花雪月起來,他隻會拿著親手所畫的陵寢圖,來告訴你這裡怎麼修,那裡怎麼修,而他們的陵宮不用修的太大,因為隻會睡著他們二人。

隻他們二人!

她,何其有幸!

無雙抱著乾武帝的頸子,哭得稀裡嘩啦。

一見娘娘抱著陛下哭起來,福生忙踩著貓步退下了,還不忘讓服侍的人都下去。

「你好卑鄙,怎麼都成你的功勞的,難道不是我也提議了?」

好吧,紀昜確實提議了不少,但誰叫他沒耐心畫這種精細的陵寢圖,所以功勞被人搶了。

「我明天要帶她去萬壽山。」

大梁的皇陵就在距離京城一百多裡的萬壽山脈,那裡葬著大梁的五位君王。提到皇陵似乎就與陰森可怖聯係到了一起,其實那裡群山環繞,景色十分優美。

而且乾武帝的陵寢早就開始修了,他一直想去看,沒抽出空,正好可以借口巡視帝陵出宮一日。

自打他登基以來,除了兩次冬狩,幾乎就沒怎麼出過京城,乾武帝也知道他憋狠了,遂也沒說什麼默認下來。

這讓紀昜有一種捏住了他小辮子的得意。

.

鑒於此,當晚紀昜就跟無雙說,明天要帶她出去玩。

去哪兒玩?

去皇陵玩,看看我們未來的陵寢。

好吧,這也算是一種彆樣的風花雪月了。

到了次日,帝後二人未驚動任何人,也未帶什麼儀仗車輦,而是直接騎馬去了萬壽山,隨行隻帶了幾十個黑甲衛。

皇陵就坐落在萬壽山脈正中間,三麵環山,一麵環水,據說乃上佳的風水之地。大梁當初在此建都,據說就是因為這裡有一條龍脈,而龍脈的脈眼就在這裡。

當然這是紀昜私下和無雙說的,實際上很多人都不知龍脈是有脈眼的,就算知道也以為是在皇宮下麵。

而所謂的萬壽山,也不單萬壽山一峰,而是十幾座山組成的山脈,大梁幾代君王的帝陵就散落在這片山脈之間。

此地不光有幾代君王的帝陵,還有約有兩萬多人的護陵軍。護陵軍守衛的不光是皇陵的安全,同時也是一股隱藏在地下守衛京師重地的力量,曆代以來隻有當朝皇帝可以調動。

此時打著巡視帝陵口號,其實是出來遊山玩水的帝後二人,並不知曉主管帝陵修建的工部官員十分頭疼,因為在修帝陵的過程中,發生了幾件很詭異的事情。

這裡便要說說給帝王修陵寢的大致流程,一般情況帝王登基後不久,就會從工部尋一擅長堪輿的大臣,尋找風水寶地,為自己修建陵寢。

但大梁定都多年,皇陵也早已定下,為了不讓子孫後代勞師動眾勞民傷財,太/祖皇帝在當時為自己修建陵寢時,就提前為子孫後代做了打算。

這萬壽山脈適合修建帝陵的地方不少,隨便找個藏風聚氣的穴眼即可。

也就是說,其實皇陵中適合修建帝陵的穴眼,工部早已熟稔在心,後麵有皇帝殯天了,隻用在這些穴眼裡挑一個即可。

當年太上皇的帝陵是這麼定下的,乾武帝也是這麼定下的。

當時工部的官員拿了輿圖來給乾武帝,他看了看輿圖,從中擇定一處。

至於剩下的活兒就是工部來乾了,例如和禮部一同進行修帝陵之前祭祀之類的典儀,定下良辰吉日,甚至精確到什麼時間下鏟,也都由欽天監算了時間。

前麵都很順利,往下挖掘也很順利。

一般帝王陵寢分為兩個部分,不光地下有地宮,地麵上也有宮殿群,是為日後祭祀之用,地麵的宮殿群要在地宮修建完畢後才會建造。

修建地宮的話,先要往下挖,挖到一定的深度後,開始修鑿墓道,墓道寬高深都有定製,並要邊挖邊修,也就是用夯土層覆以牆麵和頂部,並用光滑的石條壘在土層之上,用以牢固。

修到這裡時,也進行得很順利,甚至因為墓道不需要什麼工藝,修得極快。可再往後挖掘時,就碰到了困難。

先是工匠往後挖不動了,說是碰到了石層。

張溥現年五十有八,已主持了兩代帝陵建造,也翻閱過無數先輩修建帝陵的卷宗,對皇陵的地質再熟悉不過,以此地山勢和地態,就不可能出現挖不動的石層。

但他很謹慎,並沒有讓工匠繼續再從那個地方挖,而是往下挪了幾米再挖,想看看到底是什麼石層。

可往下挖也被攔住了,而隨著這兩處的挖掘,土後麵的‘石層’慢慢也露出了形態,竟讓張溥看出了幾分三合土的味道。

而且還不是普通的三合土,而是專為修建帝陵所用的夯土層。

他甚至知道大致的配方,是用粘性極強的黃土炒熟後,加以一定比例的細沙和石灰,再將糯米熬成汁調勻。

看似簡單,實則京城附近沒有粘性極強的黃土,需要從河南、山東一代運過來,而全都用糯米熬汁拌土就更不用說了,你熬一桶糯米汁可以,但若是用來給陵墓封土,耗費不知其數。

一般富貴的人家都用不起,得是極富極貴的人家。

但如此打造出來的夯土層極為結實牢固,一鏟子下去隻能砸出個白印,用來防盜墓賊最好不過。

怪不得工匠們挖不動,這種特製的夯土層彆說用鏟子挖了,用鐵錘砸大概也要砸半天才能砸出裂縫。而破解這種夯土層隻有一個辦法,就是用醋澆灌在土層之上,等再下鏟子挖就簡單多了。

張溥整個人都蒙了,難道說此地有一個前朝的帝陵?

可這也說不通,三合土常見,但這種調配三合土的夯土法,是大梁工部獨有專門用來修建帝陵之用,整體為深棕色,太好認了。

而且大梁傳承到現在,攏共隻亡了五代君王,還有一個已經修建好的帝陵,是太上皇的,現任皇帝的,這不,正在修呢。

那這土後麵又是什麼?

難道說工部的夯土法,並不是獨有的,而是學的前朝?

似乎隻有這樣才能解釋。

而張溥還有個忌憚,修墳修到彆人墳頭上了,這是大忌。

帝陵的位置雖是陛下選的,但地宮位置是他定的,修建也是他在主持,如今出了個這麼大的紕漏,若是被陛下知道,他最輕的也是掉腦袋。

張溥左思右想幾日,打算拚了,怎麼也要把自己腦袋保住,就勒令那些工匠不得把此事告知他人,還把其中關係利害都說明了,將所有人綁在一條船上。

然後開始挖這層夯土。

他的打算是不管下麵是誰的陵寢,先挖開再說,反正陛下也不可能監督他們乾活,若下麵的墓真是帝陵規製,就借用這層殼子,再進行修改修補,直接魚目混珠當成帝陵來用。

至於裡麵葬的人,就算葬的是天王老子,現在也顧不上了,大不了他在接著修帝陵的過程中,重新選一個地方把對方葬了,總不會讓對方曝屍荒野。

既然這麼定了,接下來事情就好辦了。

張溥親自監督,帶著工匠們花了半個月時間,將這層夯土挖了開,甚至挖出了前殿的墓室。

可恰恰是這間墓室,讓張溥是又驚又疑,嚇得差點沒尿褲子。

無他,這間墓室建造的樣式,甚至牆壁上鏤刻的紋樣,簡直讓他太熟悉了。

在建造帝陵之前,乾武帝就提出了自己要求,工部找人按照陛下的要求畫圖,而後經過多番打回去重改,到最後確定樣式和規格,張溥全都參與其中。

可以這麼說,帝陵該如何修,裡麵該如何裝飾,張溥閉上眼腦中都能浮現相應的畫麵。

而眼前這間墓室的一切,竟都是按照他腦中所想修建而成。

可他何時建造了一個這樣的陵宮?

眼下的情況就是,明明還沒做完,正在進行中,偏偏你要做的東西現在提前出現了,張溥都懷疑自己是在做夢了!

他狠狠地打了自己幾巴掌,這個夢還沒有醒。而且這還不算完,在前殿通往後殿的石門前,立了一塊碑。

碑上所寫內容,才是真正讓他嚇尿了存在。

……

正當他心慌意亂,心驚膽戰,肝膽俱裂之際,偏偏又在這個時候,有人來稟報陛下親自來巡視帝陵了。

他第一反應是完了!

陛下肯定知道了!

所謂的陛下知道,並不是此時地宮裡所發生的一切,他以為是乾武帝知道他出了紕漏,修墳修到彆人墳頭上的事。

而此時張溥因為驚嚇過度,心靈完全失守,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在挑戰他活了這近五十多年的經曆。

他也不打算隱瞞了,直接破罐子破摔將此前自己遇到的詭異,一五一十稟報給了乾武帝。

.

本來紀昜隻是帶著無雙來走個過場。

你說出來巡視帝陵,總要來一趟,可眼前的這個人在說什麼?

“你、你叫張溥是吧?”

紀昜一時沒想起來此人的名字,這時乾武帝出來了。

“張郎中,你可知胡言亂語是個什麼下場?”

“臣,知曉。”張溥匍匐在地,戰戰兢兢道:“但臣沒有胡言亂語,陛下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乾武帝第一反應是,是不是有人想殺他,所以有人買通了張溥,在地宮裡設了埋伏。

可這等拙劣計量,一眼可見,誰用這種計量?

為了以防萬一,乾武帝還是命人先去把地宮肅清了一遍,才打算下去看看。他本來不打算帶無雙的,但無雙此時的臉白得嚇人,又非要說一同下去,他也隻能把她帶上。

墓道並無任何奇特之處,隻是在墓道儘頭,有一個不規則的大洞。

乾武帝經過時,看了一眼側麵土層,確實符合了張溥的說法是夯土層。

等穿過這個洞,裡麵豁然開朗。

這間前殿麵闊約有十多米,高約有七米,整體是為拱券式無梁結構,四周的牆壁和殿頂雕刻了許多與道家有關的圖樣,看起來簡潔樸實又不失大氣。

迎麵是一扇巨大的石門,門上有門樓,門樓飛簷翹角,磅礴大氣。門柱上雕了許多吉祥圖案,門上有石雕的八十一顆門釘,此乃帝王規製。

與這扇石門和這座大殿相比,立在門前左側的那塊石碑就有些突兀了。

乾武帝走近細看。

其上銀鉤鐵畫地寫了幾行潦草的血紅大字,讓乾武帝和紀昜心悸的不光是其上筆跡熟悉,而是那石碑上的內容。

此地除吾與妻外,禁止任何人入內,若有違命者,我大梁紀氏子孫殺無赦!乾武六年,帝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