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
****生於四川省成都市育嬰堂街。
後在重慶度過童年。
父母兄姊均熱愛文學藝術,深受家庭熏陶。
1950年
隨父母遷居北京,從此定居北京。
在隆福寺小學上小學,在北京二十一中上初中。
1958年
在北京六十五中上高中。
給若乾報刊投稿,屢被退稿。
8月,在《讀書》雜誌發表《談〈第四十一〉》一文,是投稿第一次成功。
1959年
在《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陸續發表一些兒童詩、小。
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少兒部《小喇叭》(對學齡前兒童廣播)編寫若乾節目;其中快板劇《咕咚》經編輯加工、錄製後大受歡迎;“**”中錄音帶被銷毀;1991年重新錄製播出。
1961年
畢業於北京師範專科學校,分配到北京十三中任教。
至“**”前,在《北京晚報》《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大公報》《北京日報》《體育報》《兒童時代》《大眾電影》等報刊上發表了約70篇小、散文、雜文、評論等文章。
1966年—1976年
“**”中,因1964年曾發表過一篇關於京劇的文章,被以“反**”罪名衝擊。
1974年後再試寫作,曾寫一關於“教育革命”的長篇,由出版社聯係獲準脫產修改,但終未達到當時出版要求。
1976年
寫出一個大院裡孩子們同壞蛋鬥爭的中篇《睜大你的眼睛》並得以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按照當時政治要求寫出一些短篇、散文,有的到次年才收入多人合集中出版。
調到北京人民出版社(後恢複“**”前社名:北京出版社)文藝編輯室當編輯。
1977年
11月,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短篇《班主任》,產生重大影響——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開山作,也是“新時期文學”的發端;從此成名。
從《班主任》後,寫作衝破懵懂,沿著認定的方向跋涉,穿越風雲,鍥而不舍。
1978年
參加《十月》雜誌(開始以叢書名義出版)創刊工作,在創刊號上發表短篇《愛情的位置》,經轉載和廣播,影響巨大。
在《中國青年》雜誌上發表短篇《醒來吧,弟弟》,反應亦極強烈。
《班主任》《愛情的位置》《醒來吧,弟弟》均被改編為廣播劇,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多次廣播,《醒來吧,弟弟》被搬上話劇舞台;此年發表的短篇《穿米黃色大衣的青年》亦由電台播出。
1979年
在首屆全國優秀短篇評獎中《班主任》獲第一名。頒獎會上,從茅盾先生手中接過獎狀。
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成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務委員,至1993年卸任。
9月,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羅馬尼亞,此係“**”後第一個作家出訪團。
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短篇《我愛每一片綠葉》,寫作技巧有長足進步。
1980年
調至北京市文聯當專業作家。
《我愛每一片綠葉》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獎。
《看不見的朋友》獲1954—1979年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學創作獎。
在《十月》雜誌發表中篇《如意》,其弘揚人道主義的追求引起爭議。
出版《劉心武短篇選》(北京出版社)。
1981年
在《十月》雜誌發表中篇《立體交叉橋》,引起更大爭議,一些評論家認為“調子低沉”是步入了寫作上的歧途,另有評論家則認為此作標誌著劉心武的創作在反映現實、探索人性及藝術功力上均達到了新的水平。
5月,應日本文藝春秋社邀請訪問日本。
1982年
應導演黃建中之請,改編《如意》;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藝術片《如意》。
1983年
11月,參加中國電影代表團赴法國,在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上,《如意》在開幕式上放映,獲好評;後陸續在法國、西德電視台播出。
1984年
冬,應邀訪問西德,參加“中德大學生會見活動”,並在波恩大學、波鴻大學與威爾茲堡大學介紹中國當代文學。
年底,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當選為理事。
在《當代》文學雙月刊第5、6期連載長篇《鐘鼓樓》。
1985年
出版長篇《鐘鼓樓》(人民文學出版社),並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因《鐘鼓樓》獲北京市**嘉獎。
7月,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紀實《5·19長鏡頭》,反響強烈。
11月,又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紀實《公共汽車詠歎調》,引起轟動。
1986年
年初,應當代文藝出版社邀請訪問**。
6月,調中國作家協會《人民文學》雜誌社,任常務副主編。
在《收獲》雜誌設《私人照相簿》專欄,進行圖文交融的文本嘗試。
散文集《垂柳集》出版,冰心為之作序。
1987年
1月,被任命為《人民文學》雜誌主編。
2月,《人民文學》雜誌1、2期合刊發表馬建寫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違反民族政策,承擔責任,停職檢查。
9月,複職。
冬,應邀赴美國訪問。參觀《美洲華僑日報》;在哥倫比亞大學,三一學院,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舊金山大學,史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洛杉磯分校、聖迭戈分校等處演講,介紹中國當代文學,並參觀耶魯大學;參加愛荷華大學“作家寫作中心”的紀念活動;遊覽華盛頓等地。
1988年
3月,應**《大公報》邀請,赴**參加五十周年報慶活動;在《大公報》安排的大型報告會上作關於改革開放與文學創作的報告。
5月,應法國***邀請,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法國,除在巴黎活動外,還訪問了西部港口城市聖·拉紮爾。
《私人照相簿》在**出版(南粵出版社)。
《我可不怕十三歲》獲1980—1985年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以上數年中,若乾、散文還分彆獲得過《當代》《十月》《月報》《選刊》《中篇選刊》《兒童文學》《北方文學》等雜誌,《人民日報》《文彙報》等報紙副刊的獎;拍成電視劇播出的有《沒工夫歎息》《熄滅》(電視劇名《火苗》)《今夏流行明黃色》《到遠處去發信》《非重點》《公共汽車詠歎調》和八集連續劇《鐘鼓樓》;若乾作品被英國、美國、西德、蘇聯、日本、法國、意大利、瑞士、瑞典等國翻譯為英、德、俄、日、法、意、瑞典等文字出版;自1987年起被世界上有威望的英國歐羅巴出版社《世界名人錄》收入辭條。
1989年
春,應**中文大學翻譯中心邀請,與妻子呂曉歌赴**訪問。
1990年
3月,以任屆期滿,免去《人民文學》雜誌主編職務。
**中文大學翻譯中心編譯的英文集《黑牆與其他故事》出版。
秋,以“魚山”筆名在《鐘山》雜誌發表中篇《曹叔》。
1991年
出版集《一窗燈火》。
除外,開始發表大量散文、隨筆。
1992年
長篇《風過耳》在內地(中國青年出版社)、**(勤+緣出版社)分彆出版,反響頗為強烈。
長篇《四牌樓》完稿,交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